机器人革命并非单纯的一项革命运动,而是身为诸多数字化、智能化及网络化发展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之重要组成部分。若将第二次工业革命视为通过装备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来实现机器对人类体力劳动的取代,那么“机器人革命”便推动了机器对人类脑力劳动的接替。其深远影响并不仅局限于工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更为关键的是,它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工业生产模式下产品成本与产品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进而推动了由线性产品开发流程向并行产品开发流程的转型,使得工业产品性能得以大幅度提升,产品功能得到极大丰富,且产品开发周期大为缩短。
“机器人革命”同样在引发生产关系的深度变革,改变了人们在工业生产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扮演的角色。一方面,由于机器功能的扩展和对人力的替代,单个生产单位对人员的需求量有所降低;而另一方面,随着机器复杂性的增加,实际上对产业工人在多个领域的技能水平和编程能力、系统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暗示着在“机器人革命”这场巨浪的洗礼下,各国产业竞争力优势的涵义、产业竞争力优势所依赖的资源基础以及国际间产业分工格局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倘若我们无法适应这一轮革命的需求,将会面临进一步失去产业竞争主导权的风险。
智能化已成为新一代机器人的核心特性。配备传感器和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能够自主识别环境变化,从而降低对人力的依赖。展望未来,全自动化工厂有望依据订单需求自动规划生产流程和工艺,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整个生产过程。
高速网络和云存储技术使得机器人成为了物联网的终端和节点。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将能够更加高效地接入网络,构建起更大规模的生产体系,实现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以达成一套完整的生产解决方案;服务型机器人和家用机器人亦可借助网络实现远程监控;众多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将为我们带来流程更为丰富、操作更为复杂的服务体验。
机器人生产成本正在迅速降低。在工业领域,机器人的技术和工艺日臻完善,性价比持续攀升,机器人初始投资与传统专用设备的价格差距正逐步缩小。尽管在功率和速度方面仍不及传统装备,但机器人在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因此在个性化程度较高、工艺和流程较为繁复的产品制造环节中,替代传统专用设备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成本的降低也促使机器人逐渐走进办公室和家庭生活。
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持续拓宽及深化。在机器人技术刚刚兴起之时,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对繁琐环节需求较为集中的行业;然而,伴随着智能科技的日益精进,以及机器人能够执行更为复杂多样的任务,如今,纺织业、化学工业乃至食品加工业都开始广泛采用机器人技术。预计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攀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将会逐渐覆盖到所有的工业领域。
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正经历着深远而重大的变革。一方面,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控制系统正在朝着标准化和平台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我们有望通过各种终端设备,如手机等,向机器人发出指令。另一方面,人与机器人共同协作以达成特定目标的模式已蔚然成风。技术的成熟无疑将提升人类对机器人的信任度,使得人与机器间的协同关系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