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员工在工厂中的应用:成本与技术的挑战与突破

   2024-09-02 工业品商城61
核心提示:位于上海的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日立公司”)的气缸缸盖流水线车间内,一枚枚精美的缸盖正在源源不断地被提起、转动、放下。在此过程中,三台与人身高相仿的自动化机器人们正以无与伦比的精准和速度,不停歇的工作着,每一次精准的操作都令人赞不绝口。追溯至2007年,上海日立公司的母公司——海立集团便

      位于上海的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日立公司”)的气缸缸盖流水线车间内,一枚枚精美的缸盖正在源源不断地被提起、转动、放下。在此过程中,三台与人身高相仿的自动化机器人们正以无与伦比的精准和速度,不停歇的工作着,每一次精准的操作都令人赞不绝口。

     追溯至2007年,上海日立公司的母公司——海立集团便已经制定了一项全面推广应用机器人的宏伟计划。根据该计划,预计到2015年底,海立集团将在其生产线上投入共计356台机器人,以此来逐步取代现有岗位上的一千多名工作人员。截至目前为止,海立集团已经通过对原有生产线及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成功投入使用了136台机器人,总投资金额高达2.69亿元人民币。

     一位曾在上海日立公司工作过的员工向《IT时报》的记者回忆道,当他首次目睹第一台机器人走上生产线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这台庞大的机器看起来如此先进且复杂,让人不禁担忧如何才能驾驭它,以及它将会给整个生产流程带来怎样的变革。然而仅仅两个月之后,这种恐惧感便逐渐消散。这位员工表示:“尽管机器人力量强大,工作效率极高,但它们始终按照既定的程序执行任务。只要按照规定的流程下达指令,机器人便会全心全意地听从指挥。”

    同样在深圳,生产鼠标、键盘等无线外设产品的知名企业雷柏科技早在2011年便开始了使用机器人的尝试。在国内键鼠行业中,雷柏无疑是率先“尝鲜”的佼佼者。然而,在那个时候,谁也无法预知这项创新举措将会带来何种影响。

     雷柏科技机器人部门的项目管理王善平向记者透露,他们公司共有20多条生产线,其中订单较多的6条生产线已经采用了机器人技术,实现了工人与机器人的1:2配比。在这样的生产线中,仅需配备3~4名工作人员即可满足日常生产需求。经过长达3年的实践探索,雷柏科技的员工人数得到显著削减。从2011年的3200人下降至去年的1100人,减少幅度达到了惊人的三分之二。王善平还表示,尽管员工人数有所减少,但生产效率却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家电企业、汽车制造厂商以及大型代工厂等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共售出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占据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超越日本,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则预测,至2016年,中国的全球机器人保有量有望突破13万台,成为全球需求最为旺盛的市场。

    尽管诸如富士康、海尔、日立等大型企业纷纷吹响了机器人进军工厂的号角,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考虑使用机器人,甚至对工业机器人产生了畏惧心理。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机器人的“进化”之路呢?

     对于那些热衷于推广机器人的人士来说,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计算人工成本。在当前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确实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然而,却鲜少有人关注到机器人的前期投入,这无疑是一笔巨额的开销。据《IT时报》记者了解,不仅许多小型制造企业未能采纳机器人技术,即便是众多大型代工厂亦未大规模引入工业机器人。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