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位于重庆市的汽车制造商王冷所负责的工厂内,已经广泛采用了将近百台的机器人技术设施,它们分布在汽车整体制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冲压、焊接、喷漆、组装以及发动机生产线上的铸造、机加工以及组装等关键工艺步骤。
王冷坦言,目前该工厂所使用的机器人设备,既有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也有从海外引进的,其中后者的比例相对更高一些。
他进一步指出,相较于国外进口的同类机器人,国产机器人在加工精度和运行稳定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然而,他也承认,国产机器人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价格实惠,一台国产的焊接机器人售价仅为十余万元人民币,而进口机器人的价格则要高出数倍之多。
然而,这种相对较低的价格却带来了较为不佳的使用体验。据重庆另一家企业的负责人透露,他们在2012年引入了几台国产的喷漆机器人,在高强度的使用过程中,曾多次发生故障,给公司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王冷对此深感认同,他表示,国产机器人的故障率确实高于进口产品,虽然不至于完全影响生产线的正常运作,但多少还是会产生一定影响。
另一个令王冷感到困扰的问题是,即使是从同一家厂商购买的同一批机器人,其产品质量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他表示,撇开精度不谈,国产机器人的价格本就相对较低,但如果产品频繁出现问题,无疑会影响到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进而难以建立起对其的充分信任。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了解到,当前机器人生产企业的服务意识普遍较强,在售后保障方面表现出色。
除此之外,对于机器人应用企业而言,挑战还来自于对员工技能的极高要求,因为让一台没有思维能力的机器去适应复杂的工艺流程并非易事。
王冷表示,在引进机器人之后,他们还需密切关注员工的操作情况,深入理解生产工艺,与生产厂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同时,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对员工进行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推动用工模式的转型升级。
他期待着国产机器人能够尽快攻克标准化难题,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他认为,这将对他们的企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国产机器人的价格更为亲民,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