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篇文章之初,您或许会对其标题产生些许惊讶。然而,这个观点乃是作者在与PTC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寿宇澄博士进行深入讨论,探讨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时所总结出来的。
所谓产品从“死”变“活”,实际上是指在未来,产品将由原先单纯的硬件形态,逐步演变为融合了硬件及软件、具备智能互联功能的新产品。过去,我们所熟悉的那些硬件产品,往往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通过自身的材质特性以及设计来为用户提供价值。比如,传统的电灯,仅仅依靠自身材料的特性和设计来发光、照明。
然而,当这些产品被植入传感器、芯片,并开始搭载软件,通过通信手段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之后,整个产品的性质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置芯片、软件以及联网功能的智能电灯,能够智能感知周围环境,调整出数百种灯光模式,不仅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还能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甚至于,电灯已经不仅仅是一盏普通的电灯,而是一台音乐播放器。
寿宇澄博士对此表示:“过去销售出去的产品可能只是一个死板的物品,如何使用完全取决于用户,但如今,这样的产品已经变得鲜活起来,具有了生命力——智能产品犹如一个有机体,它是一个能够自我进化的存在。”
至于制造从“活”到“死”,则意味着在整个价值链条中,纯粹的生产加工环节将会日益被简化,这势必会导致众多仅从事生产加工的企业面临破产或消失的命运。这一观点是基于产品智能化程度提高的认知。由于软件的植入,产品的硬件部分可能会比以前更加简洁明了——大部分实现产品价值的功能都将依赖于软件和云端。
在寿宇澄博士看来,全能的制造中心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他指出:“过去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主要源于工艺差异较大,而在未来,制造流程本身可能将由软件主导,生产过程将变得高度灵活多变,再加上3D打印技术的广泛运用,工艺之间的差异将逐渐缩小,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武器和生产发动机的工厂很可能是同一家。”寿宇澄博士认为,这种趋势无疑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一趋势,制造业企业必须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向价值链的前端研发创新和后端服务领域转型。
此外,还有一项重大变革值得关注,那便是过去制造业企业中的辅助性IT部门在企业业务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愈发重要,最终,IT部门将有望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单位,直接参与到企业的业务、战略发展决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