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们当时的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发现,机器人行业内的主要关键零件竟高达80%依赖于进口,如此之高的进口比例恰恰彰显了机器人市场对此方面的需求极度旺盛。”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总经济师、重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李光先生深信,市场需求正是各个地域竞相投入机器人产业的根本驱动力。
在今年6月17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公布的2013年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总量已突破9500台,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惊人的65.5%。
何国田先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供的一组详实数据揭示,自2009年以来,重庆市内企业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持续攀升,由最初的500余台增加至如今的5000余台,增长率之快令人瞩目。
预计明年,重庆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预计增长空间将达到2000余台。关于机器人的经济效益,何国田先生以实例说明,一个工作站可以取代3名工人,假设每个工人的年薪为4万元,那么一个工作站的替换成本约为12万元;然而,由于工厂通常实行两班倒制度,因此一个工作站每年所需替换的人力成本将高达24万元。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业的人力成本仍在以每年约10%的速度稳步上升。
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售价却在逐年降低。李光先生指出,“过去每台(机器人)的价格大约在100万元左右,而近年来其降价幅度约为30%,现在仅需原来的三分之一即可购买。”
“毕竟人类的操作可能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而采用机器人能够进一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这无疑将使生产效率提升约60%。”一位来自重庆面板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如是说。
尽管目前重庆机器人产业的产值已接近50亿元人民币,但与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相比,重庆在此领域的基础依然较为薄弱。何国田先生坦言,在发展初期,重庆可谓是“三无”地区——无技术、无产业、无人才,然而幸运的是,它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市场优势。
对于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初衷,作为中国三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以及国内十大装备制造基地之一的重庆,正处于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产品结构调整和工艺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调整工艺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而实现智能化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机器人正是实现智能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除此之外,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也是推动“机器换人”进程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自2004年至2013年的十年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
经过专家团队的多次深入调研,重庆市政府认为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然而若采取全面发展策略,重庆既缺乏坚实的基础,亦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我们从工业结构本身出发,紧密结合机器人市场需求的爆发点及相关性进行深入剖析,最终明确了重庆未来的发展方向。”李光先生表示,首先着力发展面向工业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体系;待发展至一定阶段,再逐步拓展至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领域,最终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作为新兴产业,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显然不足以满足其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主张采取‘政府+产学研+金融+用户’的综合模式。”李光先生强调,在产业链的前端,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予以引导;在中端,产学研合作应得到进一步强化;而在尾端,则应积极引入金融机构,并搭建起用户与企业之间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