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物联网技术在过去数年内呈现出稳步且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于2014年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规模达到了惊人的5000亿元人民币,相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36.9%。值得注意的是,传感器产业的产值突破了1200亿元,而RFID产业也达到了300亿元的规模。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规模将会超越7000亿元,并且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将逐渐成为其发展的重心所在。
在物联网制造业方面,我国在感知制造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特别是在光纤传感器领域,我国在高温传感器以及光纤光栅传感器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技术已经在石油、钢铁、交通运输、国防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品质量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我国还在积极推动物联网自主技术标准和共性基础能力的研究工作。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研发、攻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在持续提升,尤其是在传感器、RFID、M2M、标识解析、工业控制等特定技术领域,已经拥有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成果。同时,在物联网通用架构、数据与语义、标识和安全等基础技术方面,我们也在加快研究布局。我国的产学研各界都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在物联网总体架构、M2M架构、标识解析体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初步研究成果。
射频标签(RFID)作为实现终端感知和地址标识的关键工具,是物联网三大关键技术之一。在这一领域,我国中高频RFID技术产品在安全防护、可靠性、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已经接近甚至部分指标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产业链也已经相当成熟,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高达90%的份额。更为可喜的是,我国已经成功研发出了自主的超高频产品,并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在工业物联网领域,我们也成功研制出了面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工业无线通信芯片。
然而,尽管我国已经大量生产射频标签,但是仍然面临着核心芯片过度依赖进口、自主标准尚未形成、规模化推广难度较大等诸多挑战,这对我国的产业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需要引起相关部门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
《要点》明确指出,2014年我国将致力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重点推进传感器及芯片、传输、信息处理技术的研发工作。具体而言,我们将研究智能传感器设计、智能传感器制造、智能传感器封装与集成、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及智能传感器可靠性领域的高性能、低成本、智能化传感器及芯片技术;研究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传输体系架构、物联网通信技术及物联网组网领域的物联网智能传输技术;研究物联网感知数据与知识表达、智能决策、物联网跨平台和能力开放处理及物联网开放式公共数据服务应用领域的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将全力支持物联网标识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
李力先生进一步强调,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努力打造创新链。我们将着力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鼓励并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将重点支持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技资源平台的整合与共享,拓展和提升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支持建设一批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