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挑战与创新

   2024-09-12 工业品商城95
核心提示:据赛迪智库为记者展现出的研究结果,最近几年,随着德资企业在华业务的迅猛增长,德国在华投资显现出独资化的趋向。一方面,新生的独资企业数量增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中的德方要求实现独资,通过内部收购、增资扩股或稀释中方股权的并购手段,实现对经营管理权的掌控。例如,西门子公司计划将其在华近60家企

       据赛迪智库为记者展现出的研究结果,最近几年,随着德资企业在华业务的迅猛增长,德国在华投资显现出独资化的趋向。一方面,新生的独资企业数量增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合资企业中的德方要求实现独资,通过内部收购、增资扩股或稀释中方股权的并购手段,实现对经营管理权的掌控。例如,西门子公司计划将其在华近60家企业尽可能地全部发展成独资企业,以博世、马勒为代表的德国零部件企业大多采用独资或控股的模式运营。

  德国跨国企业的独资化趋势对试图通过合资获取先进技术的中国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竞争压力。

  “长久以来,我国通过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模式获得了大量的德国先进技术。然而,近年来,德国等跨国企业愈发重视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使得通过合资方式获取关键技术变得愈发困难。德国企业对向我国继续进行技术转让也更为审慎,阻碍了两国在尖端技术和新兴技术领域的深入合作。”赛迪智库的一位研究员表示。

  相较之下,德国在技术援助方面对中国的贡献并不小,而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则更加注重对其核心技术的保护和封锁。

  近期,记者在国内首个页岩气生产基地——重庆涪陵页岩气进行采访时了解到,中国的页岩气开采技术和设备在短短三年内已实现完全自主化。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此过程中,中国石化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探索,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页岩气公司仅提供高昂的服务和设备,不出售技术,这迫使我们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创建自主的页岩气研发体系,以便降低成本。

  国外大型企业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还体现在汽车制造业领域,中国汽车曾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在历经十多年的合资发展后,国外企业几乎垄断了其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滞缓。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也逐步走向国际,期望通过并购欧美企业,获取更多的先进技术,但这种尝试也遭遇了重重阻碍。此外,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跨国收购还面临着艰难的整合难题。尤其是德国对华投资和限制的措施不断增加,例如对投资收益利用的限制就制约了我国企业在德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中德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合作带来了显著的障碍。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