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报》记者:我国物联网产业是否已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是否充分成熟?
毛伟明:现如今,我国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成果丰硕,可以说已经踏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显著标志包括产业规模持续扩增,从2009年的1700多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3650亿元,2013年更是达到了5000多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初步构建了涵盖芯片和元器件、设备、软件、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集聚发展的势头显著,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区域,并在无锡、重庆、杭州设立了三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发展理念高度统一。《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纵向一体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已然形成。其次,政策支持效果显著。财政、金融支持方式多样,成功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向物联网,例如工信部和财政部自2011年起组织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共支持了600多家企业,累计支持金额高达20亿元;各地也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金融手段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再次,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二维码解码芯片,2.45GHz有源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读写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编码解码芯片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最后,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为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仅交通、物流、环保、医疗保健、电网、安防等领域物联网应用的市场规模就已近千亿元。
《中国电子报》记者:工信部推动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策略是什么?未来有哪些重点工作?
毛伟明:我部推动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研发和应用双轮驱动,致力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突出推进应用示范,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安全保障,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
未来,我们将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推动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加强对地方和行业发展的指导,加快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二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突破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构建标准体系,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三是推动典型应用示范,深化物联网在工业企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发挥物联网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继续推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重点物联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