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即以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将各种传感器、控制器、智能设备以及各类物质进行联结,从而构建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以及智能化的网络体系。可以理解为,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和延伸,涵盖了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并兼容互联网的所有应用,然而,物联网中的所有元素(包括所有的设备、资源以及通信等)都具备个性化和私有化的特点。简而言之,物联网的目标在于实现物品(商品)的智能化和远程控制。
从宏观角度来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等多重因素,将为中国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了解,目前仅交通、物流、环保、医疗保健、电网、安防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就已接近千亿元。
据该项目的主要发起单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介绍,近年来,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在公共安全、交通、环境保护、医疗、家居等诸多领域得到初步应用。相关数据显示,据统计,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3650亿元,2013年更是突破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预计至2020年将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
然而,中国物联网目前仍然面临着标准不统一、产业分工混乱等问题。物联网参考架构国际标准的制定,将充分借鉴中国的实践经验,与其他国家携手合作,共同解决物联网统一标准的问题,这对于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人士指出,物联网将在智慧物流、移动商务、食品溯源、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领域的建设将带动IC卡、RFID电子标签、NFC智能手机、移动POS机、软件平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物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欧、美、日、韩等国家纷纷将物联网视为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加以推进,然而在繁荣景象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阻碍发展的因素。其中,核心标准的缺失,尤其是作为顶层设计的物联网参考架构等基础标准目前仍处于空白状态,各国为了争夺物联网产业的主导权,在国际标准方面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我国早在2005年11月就成立了RFID产业联盟,次年又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应集中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据悉,自2009年起,中国已将物联网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已经设立了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信息安全专项,涉及投资超过百亿元。物联网应用示范将成为今年专项补贴的重点,特别是在地理信息、智慧城市、交通等领域的交叉应用示范。
物联 网概念在现今社会已逐步渗透至实际生活中,主要体现在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能消费及智能家居四大领域。 智慧医疗,又称WIT120,是近年来新兴的医疗领域术语。一般而言,智慧医疗由三大部分组成: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尽管家庭健康系统尚未得到广泛普及,然而鉴于当前社会普遍面临的就医困难、挂号困难、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智慧医疗系统能够发挥显著的改善效果,因此,智慧医院系统与区域卫生系统正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医疗智能监护系统为例:此系统由电子病历、远程监控、电子化巡房、远程救护、移动服务等模块构成。通过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患者在任何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均可获取其病史、检查情况、用药信息、X光片、化验结果等信息,无需每次就诊都进行重复诊断与化验,从而缩短诊疗时间,降低医疗资源的重复使用。此外,通过120救护车监控与远程救护,医院工作人员可借助TD技术实现无线视频监控,实时掌握急救车内状况,为现场救护提供指导,并做好充分的接应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