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迅速崛起,积极迈向辉煌的时代。据2014年最新的粗略估计,以机器人产业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已然形成庞大的市场规模,其影响力堪称举足轻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供的一系列详实数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2013年度,我国市场共售出工业机器人近 3.7 万台,约占据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越日本,荣登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宝座。预计到2020年,该体系产业销售收入有望攀升至惊人的3万亿元人民币。
原本我预想机器人产业的调研可能会显得单调乏味,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我们的记者深入走访了长三角地区的机器人国际巨头生产基地,探寻了珠三角地区新兴崛起的年轻机器人群体,并对国内唯一上市的沈阳新松这类老牌国产机器人研发、生产领军企业进行了深度访问。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信息,还深深感受到思想深处的震撼以及强烈的感染力。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和趣味性。
这种独特的体验远非一份充斥着数字和图表的报告能够完全概括。各家机器人企业所经历的故事各具特色,他们面对相同的环境、数据和市场,所作出的反应也千差万别。那么,这些新生的机器人究竟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呢?机器人产业作为一个高度综合的领域,我们的采访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更像是为中国制造业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典型剖面图。
在全球范围内,追赶发达国家步伐的技术革新已经拉开序幕。根据经济学家对先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历程的深入研究显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时,往往意味着该国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值得注意的是,2011 年我国人均 GDP 已经突破 5000 美元,达到了 5444 美元;2012 年更是进一步跃升至 6180 美元。从 2002 年至 2012 年期间,我国人均 GDP 的增长率始终保持在 10%以上,其中位数高达 17%。然而,这个高速增长背后的现实问题却是,前期的经济繁荣导致资源过度消耗,投资难以继续推动经济健康增长,同时劳动力增长亦面临诸多限制。
因此,在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之后,首要特征已经显现出来——维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不再仅仅依靠投资和能源,经济学家们将创新、技术进步及效率提升统称为全要素。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因此,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提高效率、鼓励技术创新无疑成为了必然之选。我国制造业历经改革开放 30 余年来的蓬勃发展,已经具备了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坚实的技术基础,产业资本雄厚,涌现出如通信行业、物联网等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在过去的能源型经济社会中,计算机、数控机床、微电子软件等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我国起步虽晚但增长势头迅猛的新兴部门,而这些技术正是机器人技术发展所需倚重的关键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