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记者在阅读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了重庆大学教授兼机械设计制造研究所所长张根保关于数控机床可靠性经济分析的深度研究。在这份文献中,他明确指出,可靠性经济分析的核心目标在于寻求一种既能确保高可靠性又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解决策略。
他进一步解释道,可靠性经济分析可大致划分为两部分:一是为保障产品可靠性所需支付的费用;二是因产品可靠性不足所带来的损失。随着产品可靠性的逐步提升,保证费用随之上升,而损失则逐渐减少,当这两项数据达到平衡点时,便可实现最佳的可靠性总费用。
张根保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机床用户不惜投入巨资从海外引进高端数控机床,除了对精度有着极高要求之外,更重要的原因便是追求最佳的可靠性总费用。同时,大量数据也证实了国产机床的可靠性水平与最佳可靠性仍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企业仍然在进行低价竞争。因此,我国机床制造商急需采取科学有效的优化措施来提升其产品的可靠性。
据了解,可靠性经济分析与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关键环节:首先是收集可靠性经济分析数据;其次是建立可靠性的经济特性模型;再次是进行可靠性的经济特性分析;最后是实施可靠性的经济特性控制。
张根保教授特别强调,企业的生产活动应根据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可靠性的分析与控制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的闭环反馈机制。通过收集可靠性经济分析数据,企业可以深入了解自身的生产状况,运用经济特性模型全面权衡各项决策依据,在完成经济特性分析之后制定出提升可靠性的决策,并最终通过经济特性控制将其反馈至企业生产流程之中。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以期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虽然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与产品经济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张根保教授看来,在经济学领域,效用通常被定义为消费者通过消费行为使自身需求得以满足的程度衡量标准,因此,可靠性同样具有相应的效用价值。产品可靠性的效用随着产品可靠性的提升呈现出效用曲线形态,即可靠性越高,可靠性效用越大,但边际效用却呈递减趋势。
例如,将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仅为三个月的机床提升至平均无故障工作一年,用户将会感受到机床可靠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效用增长明显。然而,若将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由两年提升至三年,用户未必能察觉到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
诚然,从三个月提升至一年,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每增加一个月,用户均能直观地感知到机床可靠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即是边际效用,与直接经济效益、主观使用体验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从两年提升至三年,这种边际效用则会大幅减弱。
因此,前者的可靠性提升可视为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消费者亦乐于为之付费购买,而后者在张根保教授眼中则显得有些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