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研究探索与产业化困局

   2024-09-14 工业品商城126
核心提示:近日,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的水下检测中心在荆江河段进行了新型水下机器人设备的试验,此举对于水下检测领域的创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预示着未来水下机器人将有望更为广泛地运用于水下打捞等相关领域。据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室主任林扬介绍,水下机器人通常分为两类,即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

     近日,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的水下检测中心在荆江河段进行了新型水下机器人设备的试验,此举对于水下检测领域的创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预示着未来水下机器人将有望更为广泛地运用于水下打捞等相关领域。

     据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室主任林扬介绍,水下机器人通常分为两类,即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与自主水下机器人(AUV)。

     他进一步解释说:“ROV的优势在于水面操作员能够实时观测水下环境并进行远程控制,对机器智能化程度的需求相对较低,但由于受到电缆连接的限制,其活动范围较为有限;相比之下,AUV的优点在于无电缆束缚,活动范围较大,不受母船制约,然而其对机器智能化水平的要求较高,目前仅适用于一些简单的水下探测任务。”

     林扬还指出,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ROV与AUV相结合的混合型水下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活动范围比传统ROV大幅提升,同时操作者还可以通过光纤实现对水下机器人的实时监控和操控,因此被称为半自主水下机器人。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海洋技术装备研究室主任李硕向我们透露,今年七月,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滑翔机在南海成功完成了区域覆盖观测试验性应用,这也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滑翔机完成此类试验性应用。

     此外,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冯常还向我们介绍了一款专为特殊环境条件设计的水下机器人。目前,该研究所研发的水下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核电站停堆大修期间关键设施设备的监测及维护。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国际上遥控水下机器人技术及其制造产业已相当成熟,形成了所谓的“ROV工业”,但自主水下机器人和水面机器人仍处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过渡阶段,产品尚未完全成熟,除了军事用途外,仅有少数型号能够作为商品销售,其应用范围尚有待进一步拓展。而在国内,无论是ROV还是AUV,都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