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产业亟待破解进口依赖难题

   2024-09-14 工业品商城118
核心提示:在刘金华先生口中所谓的“不容乐观”的状况,首要突出表现在了我国对进口产品的严重依赖上。实践证明,我国机器人的进口主要集中在两大层面,即整机的进口以及关键零部件的进口,这两类进口产品的比例均超过了7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高性能机电元件技术方面的短缺尤为明显。机器人的整个研发流程涵盖了需求分析、系

     在刘金华先生口中所谓的“不容乐观”的状况,首要突出表现在了我国对进口产品的严重依赖上。实践证明,我国机器人的进口主要集中在两大层面,即整机的进口以及关键零部件的进口,这两类进口产品的比例均超过了70%。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高性能机电元件技术方面的短缺尤为明显。

     机器人的整个研发流程涵盖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器件采购、本体加工、集成测试以及系统应用等多个环节。然而,高性能机电元件与整个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电机、减速器和驱动器等高性能机电元件,它们就如同机器人的“器官”或“肌肉”,对于实现机器人的核心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机器人产品本身来说,其主要的高性能机电元件包括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等。

     据刘金华先生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曾经有专家进行过详细的成本分析,结果显示,在绝大多数机器人产品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这三种高性能器件占据了机器人总成本的一半以上;以一台国产的50公斤级工业机器人为例,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三者所占的成本分别为35%、14%、13%。这些高性能器件目前主要是从日本、美国和欧洲进口,其中,精密减速器市场几乎完全由国外的Nabtesco、HarmonicDrive、住友等几家大型企业所垄断。这些器件在我国的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原产地的售价,部分高端产品甚至禁止在中国销售。

     刘金华先生指出,如果我们无法有效地解决高性能机电元件的进口依赖问题,那么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将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不仅无法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而且也无法拓展海外市场。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起步相对较晚,市场尚未达到足够的成熟度,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研发与应用之间的衔接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投入产出效益低下。针对这一问题,刘金华先生提出了一项建议,那就是我们可以参考欧盟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公私合营模式,通过缩短资金、技术和市场三者之间的距离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今年7月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先生表示,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虽然机器人产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当前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却并不理想。国家“十二五”“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赵杰先生总结道,2013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中,应用于焊接等领域的技术含量更高的多关节机器人几乎全部被外资品牌所垄断;国产机器人主要以三轴、四轴为主,仍停留在单价较低的工业机器人阶段,主要应用于对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

     近几年来,机器人研发及制造业历经飞速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发展计划,推出各种优渥政策,并建立起巨大的园区,以期大力培育机器人产业。伴随着此种热潮,涉足机器人产业的企业数量逐步攀升。针对此现象,刘金国坦言,“在繁荣景象之下,我们更应保持冷静的思考。”他指出,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机器人产业便遭遇过众多企业亏损的困境,尽管如今的市场环境与当时大不相同,然而企业若想获得利润,仍须具备技术与价格优势以及充足的市场容量。诸如瑞士ABB、日本Fanuc、德国Kuka等全球知名机器人制造商早已将大量资源投向中国市场;在机器人产业链中,这些外国企业一方面牢牢把握着上游核心零部件的优势,另一方面则通过在产品用户所在地区设立配套子公司,从而掌握了下游行业应用的主导权,如此一来,他们在价格和成本方面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势必会吞噬我国机器人市场,使得我国机器人本土产业的发展空间愈加狭窄。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曾明确指出机器人发展所面临的四大难题:其一,机器人产业自主研发能力相对滞后;其二,控制器、精密检修仪器等关键产业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其三,缺乏政策扶持与引导,市场应用推广难度较大,国产机器人难以渗透至汽车、电子、生物制药等领域,外资品牌垄断了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其四,过度高估市场需求,各地区竞相上马机器人项目。

     对于当前机器人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刘金国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建议从以下四个层面加以改进现状。首先,国家应加强组织管理力度,确保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并强化行业监管,推动官方、产业界、学术界、研发机构以及实际使用者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以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工信部曾发布专门文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然而刘金国认为这尚不足够,“管理部门还需进一步结合我国国情进行顶层设计。”

     其次,他强调,国内技术突破乃是第二个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深入开展机器人系统本体及其关键器件的设计分析、制造工艺、试验检测、标准规范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强机器人领域前沿技术的梳理与预研,提升自主技术储备能力。”此外,刘金国还表示,“在国内产业发展层面,应充分发挥已经成立的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实现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自主化,进而实现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配套企业的集群化,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售价。在国际竞争层面,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机构和企业应当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相关国外企业或机构的紧密联系,通过合资、投资、控股、并购或收购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市场资源,同时推动自身的持续发展。”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