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融资困境与解决之道

   2024-09-14 工业品商城120
核心提示: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众多行业实体企业面临的现状是,要在外国竞争一项项目或者洽谈合同时,面临着颇有难度的两个要素:利率以及汇率,犹如承重的大山,使得他们无法轻松地投身于市场竞争之中。出口信贷曾经是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初始资金供养者,然而颇为遗憾的是,相较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的信贷利率报价普遍高出1至

      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众多行业实体企业面临的现状是,要在外国竞争一项项目或者洽谈合同时,面临着颇有难度的两个要素:利率以及汇率,犹如承重的大山,使得他们无法轻松地投身于市场竞争之中。出口信贷曾经是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初始资金供养者,然而颇为遗憾的是,相较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的信贷利率报价普遍高出1至1.5个百分点。鉴于装备制造业项目投资规模庞大且周期漫长,1个百分点的利差往往相当于数亿甚至十几亿美元的价值。再加上信用担保等其他额外成本,外方业主往往不愿接受如此高昂的买方信贷,从而导致部分项目难以顺利实施。

      针对此种情况,发达国家在海外投资方面的宝贵经验是,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紧密融合,借助金融资本来划定势力范围,利用产业资本来争夺市场份额及战略资源。如今,大部分国际装备市场已被发达国家牢牢占据,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作为后来者,主要是在发达国家资本输出相对不足的亚非拉国家开展业务,然而他们对于我国提供的资金支持有着极高的依赖性。此外,我国银行在这些地区的境外分支机构数量稀少,业务领域较为狭窄,缺乏提供大规模融资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主要在发达国家设立分行,这无疑造成了业务区域的错位现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研究员范必先生认为,解决“走出去”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的关键在于寻找更为廉价的资金来源。目前,国内的融资成本以及资本收益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期限错配问题也较为突出,“走出去”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难以获得低利率的长期资金。然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外汇储备,通过适当的转化机制,完全有可能将其转化为“走出去”所需的资金来源。

     基于对中国以及欧美国家的融资租赁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博厚方略的创始合伙人周剑振先生提出,产融结合的核心在于深度理解客户需求,以技术为立足之本,将产品、服务与资金有机结合,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国内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周剑振先生总结了融资租赁在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应重点关注的三大问题。首先,融资租赁应当如何准确定位。融资租赁必须从装备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不能仅仅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了销售环节。因为融资租赁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并且需要全面管理整个产业链的风险。其次,融资租赁应当为哪些客户群体服务。融资租赁不仅可以为信用评级较低的客户提供服务,更应该致力于为信用评级良好的客户提供帮助。通过对设备和实业的发展进行深入了解,发掘信用评级较低的客户群体中的潜在商机。最后,产融如何实现有效结合。这就需要从研发阶段开始,全方位考虑整个产业链条,甚至可以尝试进入研发和服务体系。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