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内的四大国际知名品牌在探索中国市场的道路上前仆后继。据可靠消息,ABB、库卡、发那科以及安川已经陆续在中国设立了总部、工厂以及研发中心,从而实现了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的全方位整合。在曲道奎先生的观点中,四大品牌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完全有可能通过降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甚至可能低于国产机器人的制造成本,那么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本土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并非所有企业都拥有与外资企业抗衡的综合实力,因此他们或许应该在其他市场领域寻找商机。”他向南方都市报的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那么,究竟哪些市场细分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呢?邹小华先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目前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家电、3C等行业中,机器人的需求量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无疑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如果企业仅仅局限于出售机器人,那么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将会非常困难,除非能够深入行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邹小华先生向南方都市报的记者透露,业界普遍认为单纯的下游集成服务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而海汇投资在几年前曾投资过一家专注于集成服务的机器人公司,正是因为看重了其在专业解决方案方面的优势。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果客户只是零星地使用几台机器人,那么只能实现局部的生产效率提升,而如果能够上升到解决方案的高度,企业则必须深入理解行业需求,掌握如何系统地提高整个生产车间的运行效率。
这一理念与致力于AGV研发生产的嘉腾机器人不谋而合。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营销副总裁陈洪波先生向南都记者表示,创业初期通常是从简单的产品开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体现竞争优势的将是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锤炼,如今他们已经能够帮助客户设计并完成整个工厂的智能化物流配送系统,而在同行业中,能够达到此水平的企业寥寥无几。
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意味着客户需要一次性的投入大量资金。针对这一问题,业界有学者提出采用租赁模式来缓解中小制造企业的经济负担,即需求方无需购买设备的所有权,只需如同雇佣员工一般定期支付使用费即可。在订单高峰期时多租用,而在淡季则减少租用量甚至停止租赁。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了解到,深圳地区已经有多家机器人企业尝试开展租赁业务,那么这种模式能否得到广泛推广呢?邹小华先生认为,对于通用型机器人(如码垛机器人)而言,租赁模式是可行的,但这类机器人所承担的工作相对较为简单;而对于那些需要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专用机器人,采取销售模式更为适宜。
从初创阶段到步入正轨,高投入的机器人企业至少需要经历五至六年的艰苦历程,在此过程中,资本实力将成为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高工产业研究院在两年前创立了高工产业基金,据了解,该基金主要选择优秀的基金进行投资,重点关注新兴产业,股东每年都会向基金注入3-5个优质项目。
高工机器人研究所的董事长张小飞先生向南方都市报的记者介绍,他们在前端为那些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机器人企业牵线搭桥,为其对接风险投资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后,再为其中表现出色的项目寻找并购方。此外,高工也会直接协助已经成功上市的机器人公司,在现有企业中寻找合适的收购标的。在他看来,并购是孕育大型企业的最佳途径,参照海外经验,这条道路同样适用于国内市场,而对于被并购的一方来说,获得丰厚的资金回报亦可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