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工业4.0浪潮席卷之际,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我国的汽车制造业仍处在从工业2.0到3.0的转型升级阶段,这一现实与我国整体的工业化发展路径相吻合。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所言,中国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即电气化)的背景下,便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当前,如何借助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物理系统的优势,推动汽车制造业向更高层次的汽车智造迈进,无疑成为了一场充满挑战且富有启示性的硬战。
根据德国官方对于“工业4.0”的定义,这是一种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在于充分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及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
汽车行业作为制造业中技术含量高、智能化程度强,同时产业集中度亦较高的代表性产业,有望成为工业4.0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在德国,诸如奔驰汽车公司、宝马集团、大众汽车集团以及博世公司等知名企业早已率先投身于工业4.0的实践之中。而在国内,众多从事汽车制造的企业家们也纷纷开始深入思考工业4.0这一新兴浪潮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及其实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11月底,中国工业报的记者前往中国客车龙头企业郑州宇通客车进行实地采访,期间有幸与宇通客车总裁汤玉祥先生进行了长达1小时以上的深入交流。令人意外的是,汤玉祥先生在交谈过程中的关注焦点并非客车业界的现状,反倒是引发他深思的“工业4.0”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源自世界制造装备领域领军国家德国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制定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所确定的十大未来重点项目之一,现已升格为国家级战略,旨在全力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按照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识,18世纪引入机械制造设备被视为工业1.0的开端,20世纪初的电气化标志着工业2.0的到来,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工艺自动化则意味着工业3.0的诞生,而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则共同催生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工业4.0。
尽管名称各异,但德国的“工业4.0”与美国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所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内涵上存在诸多共通之处;至于中国而言,这一战略更是指向新型工业化道路之下的“两化融合”——今年10月份,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出席德国工业4.0座谈会时明确指出,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战略在核心理念、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等多个层面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完全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