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推动数字地球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深化应用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规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规划和设计智慧城市的建设蓝图,从而实现城市环境的宜居化改造。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以及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及污染源头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测。此外,还要积极推进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加速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并构建城市消费需求与农产品供给紧密相连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于近期举办的论坛上,正式发布了《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白皮书(2014)》。该报告揭示,全球传感器市场中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为汽车市场;而在我国,除了交通领域的智能应用之外,传感器在智能工业领域的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生产,智能农业领域的精细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智能环保的污染源监控、水源地保护,智能医疗的特殊人群看护、远程医疗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毛伟明先生表示,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传感技术在获取和处理信息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深度和广度。
尤政先生进一步阐述道,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主要涵盖信息传感采集技术、网络构建技术以及服务管理技术三大部分。他强调,作为物联网最基础的应用层——感知识别层的重要元器件,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物联网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当前我国传感器的关键基础元件发展相对滞后,核心传感元器件受制于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
根据《白皮书》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1055亿美元。预计未来数年内,全球传感器市场将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至201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国内传感器市场也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13年市场规模已超过640亿元人民币。
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占据了传感器市场70%以上的份额;这些发达国家在传感器领域所拥有的技术和品牌等优势,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尽管如此,我国传感器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已经初步形成了从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共包含10大类42小类共计6000余种传感器产品,中低端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产品品种满足率在60%-70%之间。然而,从行业产品结构上看,传统产品的比重仍然超过60%,新产品供应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更为稀缺;同时,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的产品严重短缺。
《白皮书》还指出,我国传感器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首先,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其中传感器芯片的进口比例高达90%;其次,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许多企业只是简单地引进国外的原材料进行加工,自主创新难度较大;再次,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品种、规格、系列不够齐全;最后,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产业配套设施尚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