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惠东的鞋企老板们纷纷抱怨称,自2014年起,他们所面临的外部市场消费需求逐渐萎靡,订单量不断下滑,同时制造成本持续攀升,这些都对当地的鞋业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压力,特别是那些小型企业和个人经营的店铺。
一系列小型鞋企陷入颓败境地的背后,除了外部市场的冲击外,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以及技术与品质无法达到标准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在惠东地区绝大多数的鞋企仍然沿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并不高。然而,工业4.0模式则强调在工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应高质量地部署新的工艺和技术,以期改善经营状况。在这个方面,惠东鞋业的表现略显尴尬。
当谈到是否考虑使用全自动化生产线时,当地的一些鞋企老板们也坦言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由于单个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实力有限,再加上某些特定的工作岗位需要手工操作,因此大规模引进机械设备的动力明显不足。
广东香恋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彭东林指出,虽然在欧洲已经能够实现“一块皮革放入机器,一双鞋子便自动产出”的生产模式,但在国内尚无任何一家企业能达到如此高度,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设备价格过于昂贵,使得惠东鞋业大规模推广自动化生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工业4.0所倡导的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旨在推动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然而,技术的滞后性反而可能会影响到制鞋的效率和质量。相比之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制作出的鞋子,无论是工艺还是质量都参差不齐。过去,当地的鞋子甚至被戏谑为“礼拜鞋”(意指仅能穿戴一周左右),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
尽管渴望进行转型升级,但受制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类似的困境也困扰着纺织服装产业。惠州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对于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也相对较少。博罗县园洲镇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的会长朱沛容告诉我们,当地的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采用一些较为先进的设备进行流水线作业,但总体而言,普及率还不够高。
在制鞋、服装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工艺落后而不得不关门停业,然而也有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品牌联盟以及创新销售渠道等手段,实现了抱团发展,逐步壮大起来。
如今,惠东地区已经组建了包括香恋、年发在内的五家大型鞋业集团,规模以上的鞋企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09家。在这些企业中,许多都已经更新了设备,采用了机械化成型制鞋生产流水线,从而提高了制鞋工艺的水平和产能,在当地鞋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了领先地位,对外界的冲击也相对较小。
惠州市吉隆奥斯利鞋厂首席执行官陈玉盛向南方日报记者阐述道,与过去纯手工打造的产品相较而言,现如今惠东地区的制鞋企业所采用的半自动化生产方式已经大大提高了鞋子的品质水准。
据业内专家分析,德国传统制鞋企业之所以在工业4.0时代能够保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关键在于物流智能化的精准匹配。借助计算机智能系统,可以在短短两分钟之内从仓库中自动提取所需货物,并将其分配到发往各地的物流车辆之中,进而转运至相应的销售门店,从而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商品流转速度。
在惠东鞋业品牌联盟创新中心的引领下,五十余家鞋企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设计创意的研发工作,同时还为后续的生产环节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惠州市粤东鞋材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畇透露,他们正在计划将这些企业聚集在一起,建设一座电商产业园,实现生产、物流、服务以及供应链的全面整合,打造一个“四流合一”的综合性平台。
对于惠东鞋业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皮革协会执行会长王建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惠东鞋业与广东乃至全国的制鞋行业一样,都需要面对转型升级的挑战,必须在新技术、新工艺、新创意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广东鞋业厂商会秘书长杨霞同样强调,我们应该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产量取胜的模式,转而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等途径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传统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也引发了惠州市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在2014年2月份召开的关于壮大提升惠州制造业的专题座谈会上,市经信局一名副局长坦诚地指出,惠州制造业企业的亏损面正在逐步扩大,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尚未完全实现向先进制造业的成功转型,因此,我们需要加快推进“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的转变进程。
德国制造的鞋子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并在全球化时代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德国“三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保障。而德国工业4.0的战略规划,更是为那些历史悠久的老牌鞋企指引了未来持续发展的明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