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机器人产业研究领域的权威人士罗百辉先生透露,2013年我国相关部门一共订购了超过3.7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向国外知名品牌采购了约2.7万台,国内厂商生产供应了9000余台。从采购总数量来看,我国无疑已超越日本,跃升至全球首位,占据了全球市场销售额的约五分之一份额。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本土生产的机器人销量较之于2012年度增长了三倍有余,因此,我们可以将去年视为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工业机器人元年。
罗百辉先生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建筑业的自动化水平普遍偏低,存在着粉尘弥漫、噪音扰民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因素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部分工人罹患尘肺病。然而,在陶瓷、五金、洁具、不锈钢、注塑、压铸等诸多行业中,引入机器人设备能够有效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提升产品精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如今,在许多工厂的生产流程中,机器人的应用确实能够显著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机器人一旦投入使用,除了定期进行必要的维护外,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无需担心病痛困扰,而人类工人则无法达到这样的工作状态。“如今,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竞争激烈的工厂,无一不在大规模地采用机器人来改良生产环节。”罗百辉先生如是说。为了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东莞等地区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以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采用机器人设备。同时,对于那些工作强度较大、难以吸引年轻劳动力的岗位,工厂也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机器人设备。
然而,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的校长丁争鸣先生却提出了疑问:随着工厂大量采用机器人设备,传统的制造工人该何去何从?未来是否还需要如此众多的“产业工人”呢?对此,罗百辉先生回应道,虽然企业采用机器人设备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这也意味着工厂内的工人数量将会出现明显下降。然而,现阶段机器人的应用主要还是在于改善工作环境,对工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影响。他预计,全国范围内有超过50万人从事抛光打磨、压铸件去毛刺等工作,其中8万至12万台机器人便可完成此类工作。对于原有工人而言,部分具备较高操作技能的工人将留下来负责机器人的操控及技术维护,其余人员则需寻找新的职业方向。
在罗百辉先生看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制造业大面积推行机器人化进程几乎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因此,广大劳动者应当积极调整心态,顺应这一用工模式的变革,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只有拥有了扎实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把握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