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先生曾表示,自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紧缺问题凸显,成本增长趋势明显。面对全球竞争激增的严峻挑战,中国制造业的既有模式及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亟待进行全面转型升级以适应新形势。
他进一步阐述称,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科技含量的智能制造代表,已然引领制造业模式、理念以及技术层面的深度变革和创新。
朱森第先生向记者透露,当前中国制造业现状存在大而不强的症结,一方面规模庞大,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尚待提升。建设制造强国将是未来数年间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及战略目标。
他重点强调,基于制造强国的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由四项一级指标(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以及18项二级指标共同构成。根据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综合指数为81.4,同期美国为155.9,日本为121.3,德国为110.7。
因此,我们必须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等关键领域对制造业进行深入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朱森第先生指出,我国制造业需实现四大转变,即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从资源消耗巨大、污染物排放较多的传统模式转向绿色制造,并积极从传统的生产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这其中的一个核心主线便是融合,涉及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结合,产品与服务的有机融合,信息化与精益化的完美融合,以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全面融合。
他表示,未来数年之内,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应立足于“E的三次方”,即效率、能源与排放以及人体工程学等多个维度。然而,要达成此目标并非易事,因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全完成。从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各行各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甚至仍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因此,为了实现智能制造,我国必须加速推进工业2.0的补课工作,大力推广工业3.0,同时做好工业4.0的示范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智能制造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也需要借助智能制造的强大推动力。智能制造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首先,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而发展智能装备的首要任务便是开发各类智能装置,如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传感器系统、数控机床、激光加工系统、执行系统、光电子器件、激光器以及智能工艺装备等。朱森第先生指出,在众多智能装置之中,机器人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