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之后,张新华意识到,在我国,机器人以及其相关行业的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而国际上的企业则利用低廉的售价来争取市场份额。目前,我国机器人市场有超过95%的份额被国外知名公司的产品占据,这部分企业在机器人中后段的技术支持、产品升级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索取高昂费用,导致机器人的使用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巨大阻碍。
“我内心深处的愿望便是,尽快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现代化企业研发出高品质的智能机器人。当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工业化的进程之中,绝不能让他人卡住我们的命脉!”张新华坚定地立下誓言,无论面临多大困难,都要勇往直前,奋力追赶。
那些习惯于坐在舒适的空调房里,身着防静电服装的人们,突然间被投入到战天斗地的荒野之中,变成了四处奔波,孤独无依的风雪夜归人。张新华率领团队舍弃了几乎所有的假日和周末休息时间,日以继夜地忙碌于实验室内外的工作,夜晚查阅各种资料。实验室和办公室的灯光彻夜通明,远远望去,灯光明灭交错,如同一条璀璨的光带,仿佛一条明亮的赛道。
为了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我国几乎所有的机器人研发单位,并走访了上海、青岛、深圳等地的大型制造业企业,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同时,张新华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思维模式,将33所得天独厚的伺服机术优势进行转化,使之成为智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
在张新华的领导下,研究室在短短三年内迅速壮大,已涵盖机器人系统、人工智能、机器人机构、机器人电气及伺服电机五大专业领域。2013年,实现了装卸源机器人的国内首次成功应用,将油田工人从放射源装卸的危险环境中解救出来,这项成果受到了新华社、中新社等国内主流媒体的热烈关注和报道。
2014年,33所获得批准成立北京市机器人伺服与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北京市首家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此期间,33所的机器人技术和产品成功进入反恐排爆、石油、电力、食品、电子和煤矿等国防装备和工业经济建设的关键领域。
自智能机器人研究室成立至今的四年间,张新华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机器人梦想之中。他用“小学生”来形容自己目前在机器人研究道路上的状态,因为他深知自己还有漫长的征程等待着他去探索。
“发展机器人产业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深远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肩负着艰巨的任务,时间紧迫……”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张新华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论断,他慎重地向记者展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文件中明确揭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成为了世界各大强国争夺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关键策略”,并且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排在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序列之首。张新华教授明确表示,参照先进经验,机器人产业无疑将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焦点,满含无限机遇与可能性。
相较于其他专注于机器人研究的团队,张新华始终秉持着一颗航天人的赤子之心。他强调道:“我们必须弘扬航天精神,充分发挥航天核心技术的独特优势,全力以赴解决制约国内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努力将我们的智能机器人产业推向新的高峰,将我们的智能机器人研究室塑造成国内顶尖的研发团队。”
如今,我国机器人产业正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年增长率超过30%。据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共售出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成功跻身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也开始崭露头角,预计今年国产工业机器人总销量将超过1.2万台,同比增幅约为25%。展望未来,业内专家普遍预测,至2016年我国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需求国。面对这样的现状,张新华教授坚定地表示:“他人可以稳步前行,但我们必须奋力奔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有信心迅速突破技术瓶颈,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早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塑造出未来中国的‘产业工人’,我们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