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机器人这种代表工业化科技时代的"重要工具"的逐渐普及,人类的劳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极大地释放了人力资源。据统计,在德国,每1万名劳动者的背后,就有约273台机器人在默默无闻地工作。这些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地融入到大规模生产线中,使得大众萨尔茨吉特工厂的员工们真切地体验到了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
曾几何时,在生产发动机的过程中,工厂的员工们需要费力地弯腰,将电热塞插入几乎无法察觉的缸盖钻孔之中。然而如今,这项艰巨的任务已经被一列列整齐排列的六轴UR5轻型机器人所取代。借助一套精心设计的分离系统,UR5机器人能够精确无误地抓住微小的电热塞,并将其放置在人工难以触及的钻孔位置。随后,另一位员工会负责固定电热塞,并对缸盖进行隔热处理,以便为后续工序做好充分准备。通过与担任助手角色的机器人紧密协作,员工们得以保持直立且健康的姿态完成各项工作。此外,他们还能随时关注整个过程,并在必要时迅速采取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顺畅进行。
在一条条生产线旁边,机器人们以专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态度忙碌着。放眼望去,整个车间内仅有少数几名工人,而那些小型的"变形金刚"则在富有韵律的机械声中发挥出强大的实力,仿佛预示着未来工厂的模样。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助力萨尔茨吉特工厂重新规划并优化了生产线,将生产流程分解成无数细小的环节,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预定的顺序进行加工,并且通过高精度的自动化传动机构相互连接,实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大大缩短了交货周期,同时也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机器人主导的数据精准的批量生产,不仅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使每台发动机的平均生产能耗和污染排放量分别减少了67%和70%。
在参观工厂的过程中,该厂的项目经理满怀骄傲地向我们介绍道:“我们采用了符合工效学原理的工作区域布置方案,旨在减轻公司全体员工所承受的长期压力。通过引入无需安全防护栏的机器人,员工们得以与机器人共同协作。机器人作为生产制造的得力助手,成功将员工从不符合工效学要求的工作环境中彻底解脱出来。”
智能精密的自动化硬件设备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更有效地改进了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生产流程。在笔者看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所激发的生产力,其核心依然是人。“工业4.0”并非单纯地追求自动化,而是倡导人与机器的深度融合,使人参与到生产的全过程中。展望未来,智能科技将致力于探索更高层次的人机交互领域,依据人的心理、生理和身体构造,妥善处理人、机械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科技硬件装备为工作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支持,并运用绿色智能手段以及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打造一个人性化、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宜人的新型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