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机器人应用场景仍相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例如汽车制造商,以及电子电器行业的知名企业如富士康、美的、格力与雷柏科技等。然而,在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中,采用机器人技术的企业数量并不多,尤其是对于中小型的电子代加工企业而言。陈超鹏博士,这位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高级分析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时指出:尽管很多企业主尚未意识到生产线上某些环节可以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另外机器人的首次投入成本过高、后期运营维护所需的专业人才稀缺且部分原有厂房布局可能制约其应用场景等问题也阻碍了机器人的普及。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ABB、安川、发那科以及库卡这四家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商已经占据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70%,形成了绝对的垄断地位。雷柏科技则基本上全部采购国外品牌的机器人,然后再开展深入的自主研发工作,雷柏科技相关负责人邓邱伟表示,通过自身的研究,他们已经能够在机器人设备上贴牌销售自家品牌的产品。
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李国栋向南方都市报记者透露,早在1978年,柯马就率先研发并制造出了首台机器人。他进一步分析道,虽然国产机器人起步较晚,与国际巨头的产品确实存在显著差距,短期内难以实现赶超。国产机器人最初的定价策略较为亲民,但在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方面却难以跟上步伐。当使用一段时间后,人们才会意识到国产机器人与欧美以及日本品牌机器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李国栋接着指出,过去柯马主要专注于为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然而如今,公司预测未来3至5年内,汽车制造行业将进入饱和期,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以轻工业中的3C行业表现突出,未来将更依赖小型机器人的应用。因此,柯马逐步调整战略,将3C行业视为未来第二大业务领域的重点拓展方向。同时,他认为珠三角五金行业工人的抛光作业以及食品饮料、酒类、日化等大消费品企业,都是工业机器人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市场。
陈超鹏博士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电子制造业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支柱产业,产业链完整,无疑是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应用市场。然而,由于该市场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需求分散,因此非标准定制的机器人更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鉴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导,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需紧密结合市场特性,以轻型机器人为主导。
据了解,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被誉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其中,安川等国际四大厂商共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市场,外资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日系品牌厂商占据52%,欧洲厂商占据30%,其余约10%由中国大陆本土厂商瓜分。
“截止当前,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在整体上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然而我们已遭遇了显著的发展瓶颈。由于国内企业在生产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方面与海外先进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实现国产化颇具挑战性,尤其是针对减速器等部位的国产化进程依旧长远而艰巨。因此,尽管一部分国内企业选择采购进口核心部件,进行工厂组装并生产工业机器人,但在实践中却发现,其所产生的成本同外资企业的销售价格基本相当,从而未能为他们带来明显的成本竞争优势。”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控产品线的副总经理陈培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作为机器人产业的上游企业,汇川技术主要负责生产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陈培正进一步指出,公司在未来将会制定一系列战略规划,以满足国内机器人市场的发展需求,并计划从海外引进相关领域的专家,自主研发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虽然机器人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在近年来方才起步,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然而,我们更加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坚信国产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必将迎来繁荣。回顾2014年,可以视为机器人国产化的开端之年,预计该行业的爆发期仍需等待1至2年时间。展望未来,珠三角地区极有可能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基地。在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上,珠三角地区将有望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