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8日,备受瞩目的四川省机器人产业联盟正式宣告成立。这一联盟汇聚了来自全省各地的49家成员单位,其中不乏诸如东汽集团、长虹电器这类声名显赫的制造业巨擘,同时还有川大、电子科技大学等享誉国内外的高等学府参与其中。通过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该联盟有望极大推动四川省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使机器人在智能化工厂中的应用从“科幻电影”变为现实。
当前,四川省的机器人产业究竟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呢?对此,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生动形象的解读。他表示,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上游主要涉及到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犹如机器人的智慧之源;中游则涵盖机器人本体,即机器人的躯干部分;而下游则包括系统集成商等环节。然而,目前上游与中游领域基本已被国际知名企业所垄断,国内95%以上的企业均集中在下游领域。而在四川省内,除了豪特机器人公司在中游本体领域有所涉足之外,其余企业大多从事下游产品的研发生产。尽管下游产品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但由于集成商能够获得方案设计费用及服务费用,因此利润率较高。然而,四川省内的下游企业普遍存在核心技术缺失以及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
尽管整体实力尚待进一步提升,但四川省机器人产业依然呈现出诸多亮点。据了解,四川机器人产业以成都市为主导,多项技术成果已跻身国内领先地位。然而,相对于庞大的产业规模而言,四川省机器人产业的产值仍显得较为有限。
伴随着工业4.0时代的来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昨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支铁在现场公布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13年外资企业在华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了27000台,而去年这一数字更是攀升至37000台,同比增长高达37%。中国已然崛起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且未来仍将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联盟计划在天府新区打造一座名为“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创新园区。根据项目规划,入驻园区的企业最高可获得1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