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备机械手臂的生产线逐渐转变为“技术专业人才+普通工作者”的配置格局,预示着未来企业对于具有熟练运用机械手臂技术能力的人力资源需求必将日益增长。
诸多业内专家深信,机器人具备极高的自动化水平,只需预先输入适度程式便能够实现长时间稳定运行。对于常规操作范畴内的机器人,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足以应对自如。由于学习过程迅速易行、门槛条件较低,此类工作职位的薪酬待遇难以令人满意。
然而,另一种需求程度更为广泛的员工类型将承担起机器人机械师甚至工程师的职业角色。每一台高效运行的工业机器人背后,无一不是敬业尽责的技术人员于关键时刻准确无误的调控。在高度精密制造领域,机器人的后期保养、调试安装所需的精确度极高,无论是微小的减速器中的轴承更换,还是关节臂间隙的精准调整,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均难以掌握其中的技术要领。
机器人堪称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物,其应用领域的拓展往往无法直接从一个行业延伸至另一个行业。近期,富士康尝试将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成功经验移植至3C行业,却遭遇挫折,这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在精度方面稍显不足,位置控制相对较为简易;而3C机器人在精度和位置控制等技术层面面临更大挑战。
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不仅需要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还需充分整合一般学科知识以及具体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对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极高的综合素质要求。
企业在引入机器人时,必须将工业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控制软件、机器人应用软件以及机器人周边设备有机结合,构建成系统性的整体,方能将之应用于实际生产环节之中。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其集成和应用模式皆有所差异。因此,合格的应用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眼下亟待解决的紧迫任务,便是大规模培养具备机器人系统知识并能与特定领域要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工程人才,以协助用户切实落实机器人的应用,进而推动机器人市场的繁荣发展。然而,当前的教学模式与此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位于中国西部工业重镇的重庆市已开始着手解决重庆工业机器人产业应用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斥资5亿6000万元(人民币,以下同,约合1亿1900万新元)在两江新区设立了重庆两江机器人培训及应用中心。
根据重庆市发布的《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预计到2020年,重庆机器人产业的销售额将突破千亿元大关。若按人均150万至200万元销售额计算,重庆机器人产业将面临5万至7万名劳动力缺口。在全中国范围内,未来七年内这一劳动力缺口预计将高达200万人。
机器人产业各层级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极度匮乏,包括操作、调试、检测、维护、服务在内的应用性岗位均难以招募到合适的员工,应用企业、系统集成商、技术支持团队、售后服务部门等领域同样面临用人荒。
机器人应用人才的稀缺状况进一步推升了该行业的薪资水平。据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透露,普通的机器人售后技术人员月薪可达1万元,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人员年薪二三十万元亦属常见现象,去年甚至出现过某家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以50万元年薪竞逐优秀人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