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动化生产线这一主流方向的日益清晰和深入人心,制造业领域的企业主们在产业链转型升级的诉求中,普遍关注并强调两大焦点:首先是机械手臂在生产线中的广泛应用、多元化特性、精确度以及与人手媲美的精细动作,以此来打造更为优质的产品。其次,在整个转变进程中,业界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整合应用的成本,切实利用资源,这无疑已经成为了自动化生产制造商所面临的首要课题。
在以往劳动力密集型的时代,制造业企业需要依赖大量的人力资源来满足产量要求,然而如果大量复杂且精度要求极高的工作完全依赖人力完成,那么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能分配无法统一等。
在此背景下,近些年来,欧美、亚洲等全球各地的制造业企业,乃至台湾地区的商家都开始遇到各种劳工问题,包括缺工问题以及管理层面的困扰。在缺工问题方面,受到大陆地区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收入提高,从事工厂工人职业的人员数量持续下降,同时流动率高居不下并且培训成本飞涨,众多企业正在为应对这个严重的问题绞尽脑汁。
在谈及基本工资待遇这一方面,以中国大陆为例,据彭博社报道,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分析师路汀(Lu Ting)预计,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工资水平整体平均增长了10.7%,而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攀升至大约11%;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瑞穗证券亚洲(Mizuho Securities Asia)则预测,工资增长率可能会在10%-15%之间。
与此同时,逐渐取代中国的东南亚劳动力市场,其雇佣成本也在不断上升。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包括丰田汽车(Toyota)在内的超过一百家日本企业进驻的印度尼西亚卡拉旺市,在2014年第一季度将基本工资一次性上调了22%;而首都雅加达的工资水平则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上涨了约1.6倍;至于越南的河内、胡志明市等城市,近五年内最低工资也增长了两倍以上。由于越南政府新制定的基本工资标准提高,使得外企不得不顺应政策调整薪酬;当劳动力成本在营收中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后,在中国、东南亚设立工厂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已经不再具有生产要素的劳动套利吸引力,这无疑成为了近年来全球制造业经营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除了缺工问题和基本工资持续上涨之外,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生产线自动化以及厂房设施的升级改造,已然成为了台湾地区的商家和跨国制造业企业在面对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时的重要应对策略。
业主们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的追求,进一步推动了机械手臂向着更加智能化的功能演进,致力于实现更接近于人类、大脑的人工智能。例如,爱普生公司近期在2014年台北国际自动化工业展上,首次在台湾地区展示了力觉感应器(Force Sensor)的应用,通过提供与机械手臂全方位的整合与操作,采用适当且准确的力量反馈检测、等力控制以及力觉测量应用技术,为客户提供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
在自动化行业的升华进程中,以日本和欧美领先的企业起步最早,早期阶段主要依赖于机械制造,而后逐步转变为电子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模式,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尽管如此,自动化工业设备仍然需要人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操作与维护。随着自动化工业机械手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量的企业开始把这些高端设备引入到他们的现有生产线上,这样所带来的优势不仅仅局限于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劳动力成本,而是能够有效推动产品优良度以及产能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降解,进行高效节能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关注到产线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从而降低因职业因素导致职业病产生的风险。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IFR)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14年以来,预计未来三年内,亚太地区的机器人安装数量将会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这充分说明了机械手臂市场正在稳步扩大,反映出当今自动化产线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小巧玲珑的微型机械手臂领域,从2011年至2016年间,整个市场规模预期会有高达60%的惊人增长幅度;而精工爱普生(Epson)的工业用SCARA机器人,更是以其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创造了31%的历史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