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的一家知名鞋类及服装服饰系列品牌制造商内,生产线之上的智能数控设备正在快速高效地转动,工人仅需将所需原材料在模具的对应位置进行安装,设备即可自动完成缝纫工序。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1月底以来,这家工厂在已经广泛采用各类先进智能设备的基础上,再度引入了智能无刀模切割机,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伴随着鞋类及服装服饰等传统制造业逐步向智能化方向转型,新兴的3D打印企业也在致力于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例如,北京一家在3D打印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所生产的样品模型,已经成功打入国内外市场。以灯具样品为例,过去从开模至成品的整个过程可能需要长达半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而如今借助3D打印技术,只需要短短一两天便能实现。
总的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智能制造的坚实产业基础,掌握了诸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等多项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并初步构建起以新型传感器、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然而,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左世全先生指出,我国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跟踪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相对较弱;其次,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国超过90%的工业机器人、80%的集成电路芯片等关键设备和部件仍依赖进口;此外,高端工业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也面临瓶颈;最后,我国制造业整体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偏低,各地区、各行业和各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他强调,虽然我国尚未完全具备全面推广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应当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应用范围。
对于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苗圩先生持有乐观态度。他表示,尽管现阶段互联网应用大多局限于营销、售后服务、采购等环节,但未来在制造环节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中,互联网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对现有生产模式产生颠覆性或革命性的影响。他建议,应积极推动国内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与工业企业紧密结合,共同搭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平台,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机遇。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至少带动约三万亿美元的GDP增长。
谈到互联网将引发的变革,苗圩先生以灯具制造为例进行说明。他指出,现行的生产模式往往是由企业大规模生产产品,然后通过分销渠道传递至消费者手中。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设计师,他们可以在网络上购买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自行设计并生产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他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