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即将出台的《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预期将于今年六月份公布实施。这份计划强调,在未来三年内,将致力于削减共计8000万吨的钢铁产能,并且同时淘汰多达200家的钢铁企业。这样的决策无疑为本就处境艰难的钢铁业注入了更为凛冽的寒意。
产能过剩、技术滞后以及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长期困扰着钢铁行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动化系统及其设备装置的技术创新显得尤为关键,节能、减排、产品创新以及成本控制等各个环节都与其紧密相连。为此,混合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及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肩负起了这一重大责任。
尽管我国已然跻身钢铁强国之列,然而在高品质钢铁产品、吨钢能耗以及排放控制水平等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仍存在显著差距。尤其是在核心控制装置和控制工艺方面,我们仍然高度依赖进口。因此,如何提高钢铁产品质量、实现节能减排便成为了“十二五”规划期间自动化控制技术所面临的核心挑战。
作为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混合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及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源于孙彦广的回忆。他指出,自2007年开始申请以来,新工艺、新流程以及新技术层出不穷,推动了混合流程工业向着连续、紧凑且高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随着设备大型化、自动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整个流程工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资源、能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议题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并逐步朝着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方向迈进。另一方面,大型混合流程工业与装备的生产和正常运行离不开自动化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电气传动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融合。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大型混合流程工业装备自动化的共性技术平台。
孙彦广坦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当时与国外最先进的技术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彼时,国外大型混合流程自动化系统与成套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应用主要集中在西门子、ABB、美国GE等少数几家大型电气公司手中。这些公司拥有较为完备的研发、试验环境和手段,每年都会投入相当比例的研发经费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其技术和产品占据了我国自动化高端产品市场的90%以上,形成了相对垄断的局面。
当前我国在自动化系统与装备技术领域的探索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并主要集中在各个行业领域。例如,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则在电力机车及其自动化领域独树一帜;此外,诸如浙大中控、和利时等知名企业也在核能发电、电力供应、化学工业、石油炼制以及石化产业等多个行业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成果。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作为国内唯一专注于大型混合流程自动化系统与成套装备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科研机构,其在大型混合流程工业的自动化系统及装备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共性技术平台构建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该院集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工程应用于一身,在复杂自动化系统工程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智能仪表及检测技术以及企业信息化与优化技术等多个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毫无疑问,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将承担起建设混合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及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