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庞大,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然而,我国机器人产业同样面临着技术创新不足、低端产能过度集中等问题。倘若能够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机器人科技含量,必将推动机械、电子等诸多领域共同进步,从而实现从“跟随者”到“齐头并进”甚至“引领潮流”的跨越,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逐步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
近期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纷纷掀起“机器换人”的热潮,涉足机器人领域的投资活动也是如火如荼。然而,在欣喜于市场繁荣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所面临的挑战。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庞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据权威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机器人销售数量显著攀升,已然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为迅猛的机器人市场。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制造业每万名员工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远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预示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增长潜力。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初步统计,全国已经建成或者正在规划建设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区或基地已达30余个,涉及机器人业务的企业更是超过了4000家。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短板,低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国内绝大多数机器人企业和科研机构尚停留在跟踪研究或“山寨仿制”的阶段,关键零部件及其实用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就产业现状来看,国产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主要局限于搬运和上下料等低端领域,运行中的工业机器人中有90%以上并不具备智能化功能。这些技术和产品上的劣势,直接导致了我国机器人市场份额的流失,外资机器人巨头占据了主导地位。
深入剖析,导致我国机器人产业陷入如今困境的原因在于自主品牌建设不足、核心零部件研发滞后。目前我国大多数机器人企业要么依赖高成本进口零部件进行集成组装,徘徊于整个产业链条的最底端,产品盈利空间十分有限;要么只得从零部件成本上下功夫,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试图在中低端市场上谋求生存。而这两种策略皆曾被其他产业证明是行不通的,如果机器人业再走上这条道路,最终只会沦为披着智能外衣的廉价劳动力。
那么,未来的出路又在何方呢?毫无疑问,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走出困境。我们应当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将“机器人”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和增长点。只要我国能够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摘取制造业皇冠上的那颗璀璨明珠——机器人,必将带动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实现从“跟随者”到“并驾齐驱”乃至“引领潮流”的华丽转身,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开辟崭新的天地,增添更多的砝码。
为了尽快扭转当前机器人产业的不利局面,我们亟需建立起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体制,打通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最后一道难关,突破长期困扰核心零部件研发的瓶颈。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快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培养敢于创新的龙头企业,整合行业资源,攻克关键技术的各个环节,提升我国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