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发展机遇

   2024-10-15 工业品商城39
核心提示: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市场对机器人产品的需求持续高涨且潜力无穷,中国市场已然深深吸引了众多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商们的目光,成为了他们竞相争夺的炼金场。包括发那科(Fanuc)、ABB、库卡(KUKA)、安川(Yaskawa)、Staubli、Denso、Epson、Toshiba、Adept、三菱(Mitsubishi)、雅马哈(Yamaha)以及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市场对机器人产品的需求持续高涨且潜力无穷,中国市场已然深深吸引了众多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商们的目光,成为了他们竞相争夺的炼金场。包括发那科(Fanuc)、ABB、库卡(KUKA)、安川(Yaskawa)、Staubli、Denso、Epson、Toshiba、Adept、三菱(Mitsubishi)、雅马哈(Yamaha)以及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在内的知名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并已大部分在中国国内设立了生产线或者正在筹划建设新的生产线。他们的密集业务范围覆盖了六轴甚至更多轴的高端工业机器人,几乎占据了国内汽车制造业、焊接等高端领域的主导地位。同时,国外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也在紧锣密鼓地进军我国市场,例如纳博特斯克(Nabtesco)近期宣布将在中国投资50亿日元新建一座工厂,预计在2016年实现10万台精密减速器的产量。

  根据美国IHS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15年,国际上各大机器人整机制造商在中国的总产能将突破每年55000台的大关。再加上本土企业以及新近涌入这一市场的参与者,预计到2015年,我国机器人整机的年产能将达到60000台。

  截止到2014年5月份,我国已经有将近40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为353家,上市企业则多达44家;而从事机器人研究的科研院所更是高达300多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高校尚未设立独立的机器人学专业,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培养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交叉、复合型、工程化专门人才。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而言,虽然我国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众多,但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的专业研发人才、设计人才、应用人才,特别是具有领导力的创业型复合人才却依然稀缺。目前,我国从事机器人研发工作的人员大约有1.5万人,行业工程师约为2万人,然而,我国机器人专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仍显不足,鲜少能在相关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的世界级科学家,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此外,自国家将机器人产业提升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以来,我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打造机器人产业基地。截至2014年6月份,全国已经建成或正在筹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基地)已经超过了30个,规划总面积超过了2.8万亩,预计到2020年的规划投资总额将超过5000亿元。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各个园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趋势较为明显。

  当前,我国在机器人领域面临的技术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在性能上尚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其次,在灵巧操作、感知与智能核心单元,传感器、实用化智能软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最后,在系统集成设计技术方面,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仿真环境试验数据积累不足,缺乏共性技术数据平台,应用工艺与集成设计、作业与操作工具、系统集成设计软件等方面相对滞后。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