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巨头纷纷着手大力推广机器人生产模式。昨日,正逢美的空调公司成立30周年纪念日,南都记者有幸参观了美的开利空调工厂,实地观察到该公司在内机生产线的四条运行通道放置了四个机器人手臂,以及在外机生产线的六条运行通道配置了三个机器人手臂,这些机器人主要负责成品空调的搬运工作。除此之外,美的空调电子分厂还将机器人应用于遥控器的生产流程,一条生产线配备了四个机器人手臂以取代原本需要五名工人完成的工作。
机器人智造已经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近日,南都记者在海信空调生产基地也发现,在六条运输线上排列着的成品空调主机,每个都配备了一台机器人手臂,负责将空调成品从生产线取出并放置在货架上。同时,海信公司还引进了近百辆AGV自动运输车,这些车辆由工人通过无线方式进行操控。据了解,格力电器位于珠海的工厂也已采用了数十台机器人,员工人数从原先的300余人缩减至100余人,然而生产效率却提高了约20%。
“一台机器人手臂能够替代一位员工,而且它的工作速度极快,可旋转的机械臂一次便可维护两条生产线,其效率相当于四个人的工作量。”美的集团生活电器事业部海外产品中心负责人杨国兴向南都记者表示,“在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例如机器在钣金成型环节产生的噪音过大且油污较多,此时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基本操作,有助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然而,在青岛海尔波轮洗衣机总经理李洋看来,“若缺乏系统的支持,自动化难以满足大规模定制化的需求,单纯地购买机器人并不具有实际意义。”他指出,机器人的前期投入巨大,海信科龙总裁田野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坦诚,“海信的投资原则是在三年内收回成本,但对于江门生产基地的智能设备来说,能否在三年内收回成本仍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可能会涌现而使现有智能设备落后时代。”
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挑战的赌博。据了解,海信从日本进口的13台机器人手臂单价为40余万元/台,而近百台AGV小车则源自国内,售价约为10余万元/台。另外,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总裁吴文新透露了一些关于目前智能生产状况的真相,他表示:“如今的智能生产尚处在初级阶段,未来五年内,美的公司将会投入超过五十亿元人民币,以期对其智能制造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我们有望预见到这样的场景:不论是升级后的美的预计2018年实现的1000亿元的生产规模、还是仅需两万人即可实现的惊人产量,都是值得期待的。”
实际上,虽然引进机器人的过程中涉及到诸多挑战,但“若缺乏深入理解机器人与生产技术,亦或只懂得生产却对机器人一无所知,任何智能化工厂都是无法真正实现落地运营的。”雷柏科技副总裁邓邱伟如此犀利剖析道。他进一步指出,系统的设计应基于针对不同工厂特性构建的软件框架,智能设备在这个体系中不仅能节约大量人力资源,更能有效处理各种数据信息,尽管这无疑会使得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如何充分发掘和运用“无形的生产信息流”,确实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项重大技术挑战。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高级分析师陈超鹏对南都记者倾诉,“过去的制造商们往往未能对生产、市场等关键数据进行系统性的收集归档,因此也使得利用历史数据变得异常艰难,数据分析也始终停留在相对原始的阶段。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企业出于竞争压力或是商业机密保护的考量,数据共享往往难以实现。”因此,“真正的难题并非在于是否引入机器人,而是如何构建出一套能够支撑工厂开放式运营的完整体系,尤其是其中的柔性部分。”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轮值总裁梁海一针见血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