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历史与发展

   2024-10-16 工业品商城103
核心提示:当我提及到“机器人”这一词汇时,立马展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往往是那些能歌善舞、执行任务且栩栩如生的微型个体。然而,这仅仅是我们对于机器人狭隘认知的反映罢了。正确来说,机器人应被视为可替代人工进行特定工作的自动化设备。其外形可以丰富多彩、与人体形态未必相似,亦无需按照人类的运动模式行动。实际上,机器人的起

    当我提及到“机器人”这一词汇时,立马展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往往是那些能歌善舞、执行任务且栩栩如生的微型个体。然而,这仅仅是我们对于机器人狭隘认知的反映罢了。正确来说,机器人应被视为可替代人工进行特定工作的自动化设备。其外形可以丰富多彩、与人体形态未必相似,亦无需按照人类的运动模式行动。

    实际上,机器人的起源可回溯至两千多年以前。古代人们采用滴漏计时法,实质上便是一种自动化设备——水钟。他们巧妙地将两个水壶上下排列,以便上方水壶垂入下方水壶的水能够均匀地溢满。在下方水壶内设置浮标,并在其上标注时间刻度。如此一来,随着水位的逐渐上升,浮标随之浮起并显示时间。而水量的稳定性决定着时间读取的精准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进而采用多个水壶构成一套系统。每个自动化设备内部都蕴含着一组相互关连的组件结构。据多数人认同,早在公元 250 年,一位希腊学者已成功研制出此类钟表,通过运用虹吸原理实现水的自动循环过程。直至中世纪时期,欧洲人民创造出以摆锤为驱动力的钟表,18 世纪更进一步发展成为用发条驱动的钟表,从而不断提升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操作水平。在我国,自周秦至明清皆沿用滴漏计时装置。

   如同滴漏这类的自动化设备不胜枚举。就拿卫生间内的抽水马桶来讲,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自动化设备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时代,且今时今日仍未找到更为优越的替代品。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们所研发的自动化设备取得了长足进展,初步催生了早期机器人装置的诞生。随着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如何精确控制蒸汽机运行速率随即引起关注,进而产生了调速器这一重要部件。借助调速器,蒸汽机的自动化运行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自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工厂工人得益于自动化设备的问世,无需再一手持件、一手调节机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1920 年,捷克知名作家卡尔·恰彼克推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剧作《罗素姆万能机器人》,这部作品巧妙地描绘了一个对机器人极度依赖的社会景象,其中有一位形似人类且动作灵活的机器人角色——罗伯特(robot,在捷克语中寓意着“强迫劳动”)。自此以后,"robot"一词及其相对应的汉语译名“机器人”便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人知。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得益于微电子及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现代意义上的机器人逐渐崭露头角。1959 年,美国工程师约瑟夫·恩格尔伯格与乔治·德沃尔联手打造出了世界上首台工业机器人——尤尼梅逊(Unimation),其设计理念源自于“万能自动”。尤尼梅逊的外观酷似一座坦克炮塔,顶部装设有一条大型机械臂,机械臂末端则连接着一条小型机械臂,小型机械臂上搭载了各种操作装置。这三个部分均可自由旋转、伸缩,与人的手臂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两位发明者深入研究了运动机构与控制信号之间的关联性,他们能够通过编写程序使机器记忆并模拟、重复执行特定的动作。恩格尔伯格和德沃尔认为,汽车制造业的流程较为稳定,非常适合采用此类机器人。因此,这台被誉为世界上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便被广泛运用于汽车制造行业之中。

  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机器人已在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所有高端精密技术领域。在此期间,机器人的成长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犹如“少年时期”,人们将之称为“示教再现型”,此时的机器人只能依据预设的程序进行工作,却无法应对外部环境中的各类信息。第二阶段则如同“青年时期”,机器人具备了感知能力,拥有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功能,从而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到了第三阶段,机器人愈发接近于“人”,它不仅掌握了多项技能,能够感知周围的世界,同时还能够持续自我学习,运用自身的思考能力来决定应该采取何种行动,进而进化成为了“智能机器人”。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