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发展建议

   2024-10-21 工业品商城94
核心提示:众所周知,世界各国都重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19250亿美元,超过美国(17595亿美元)、日本(10747亿美元)及德国(6749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据全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即便如此,中国作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质量与数量之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都重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19250亿美元,超过美国(17595亿美元)、日本(10747亿美元)及德国(6749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据全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即便如此,中国作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将优势变为力量,仍旧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尚待提升。过去几十年间,我国企业的主要策略是跟随和模仿,鲜少进行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另外,制造业的科研投入相对较少,产学研合作发展不够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也不够到位。这些问题使我国制造业缺乏创新驱动,无法掌握核心技术,以致于许多高精尖装备甚至基础配件需依赖外国进口。

  其次,整体管理实效有待提高。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技术与管理同步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管理落后于技术。企业发展战略模糊不清,管理效率和创新效率低下,产业链协同商务体系尚未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ERP等先进管理工具的应用也不够深入。例如,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通过对标分析发现,央企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基础管理、管理创新、投资并购、管理信息化和国际化经营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所有央企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管理创新活动。

  再次,产品制造水平有待加强。我国企业拥有的普通机床数量众多,但数控化率仅为28.8%,远远低于美、日、德的60%-70%。同时,调查显示,采用CAM、FMC/FMS和自动化生产线完成关键工序加工的比例也偏低,分别只有41.5%、39.1%和36.6%。这说明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较低,产品制造数据难以集成和实时交互,从而影响了产品制造的精度和效率。此外,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MES系统,即使已建立的企业,其计划和成本控制对象也未细化到工序和加工设备,也未实现与ERP的集成应用。

  最后,两化融合程度有待加深。尽管我国企业在两化融合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总体状况仍然堪忧。据统计,截至2015年2月,全国3万多家企业中,仍有82%处于两化融合的初级阶段。同年4月,全国首批200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中,部分企业的新型能力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展示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