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检测仪器行业在某些方面类似于隐形的军工产业,它的创新力、生产制造和应用水平都体现了国家的科技和工业实力。这类仪器广泛应用于医疗、环保、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据了解,长期以来,进口检测仪器在我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分布在各级实验室、高校和相关企业中。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李跃光表示,近年来,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之间存在贸易逆差,从2012年至2014年,逆差额分别达到了170亿、166亿和177亿美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我国仪器仪表全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116家,其中近1100家是仪器仪表协会的会员单位。然而,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闫增序指出,该行业规模较小且专业分散,95%的企业年营业收入不足亿元,没有超过10亿元的企业。此外,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定位在低端,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阶段。
在检测仪器领域,岛津、安捷伦等外资企业长期主导着我国市场。尽管功能、参数相似的实验室检测仪器,进口价格比国产高约50%,但仍然受到客户青睐。原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邓勃认为,购买仪器应遵循"以最低成本满足需求"的原则。他进一步解释道,在中档检测仪器方面,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已无明显差异,足以满足使用需求。
李跃光透露,预计未来数年内,我国的检测机构(实验室)、工业项目、重大科技专项(集成电路)、新药研制等领域仍将大量采购进口仪器。这可能会导致我国的部分检测数据和工艺参数被外国掌握,从而威胁到信息安全。
许多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的仪器企业大多由研发、销售和售后三个团队构成。发展较好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年产值的比例在6%-7%之间。他们认为,低档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招投标过程中的"排挤"以及国外的隐性技术壁垒等因素,使得国产检测仪器面临困境。
国产仪器企业普遍陷入低档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北京海光仪器公司副总经理杜江认为,大多数企业选择"低价竞争"策略,对产品成本投入不足,工艺水平较低。为了降低售价抢占市场,企业往往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再加上我国精密加工和元器件产品基础薄弱,直接影响了仪器的检测能力,导致仪器稳定性不佳。
标书设置过高门槛,使国产仪器难以企及。北京先驱威锋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范飞坦诚,曾在某地级市药监局的招标书中看到"要求仪器支持七国外语"的规定。这种标书并非基于实际需求编写,而是有意排斥国产设备,将特定指标故意提高。
北京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尹洧曾多次参与国产检测仪器的评审工作,他表示,虽然许多检测仪器的国产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是县级采购进口产品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有些单位甚至不惜花费公款采购,以此炫耀拥有进口仪器。
三是国外隐性技术壁垒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据国家认监委科标部标准管理处长梁均介绍,农产品出口领域面临困境,一些国家借口安全卫生问题,规定严格技术法规,只允许使用敏感度极高的大型仪器进行实验室检测。再加上国产仪器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出口受阻。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产检测仪器与国外产品在价格、质量和性能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比如自2006年起多次举办的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不仅设立了自主创新奖,还评选出了众多具备创新性、技术水平高等特点的国产仪器金奖和银奖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水平。
院士专家们认为,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如:加强统筹规划,发挥骨干企业带头作用,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解决制造工艺、关键零部件、精密加工、软件开发、行业标准等问题,从而提升国产科学仪器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另外,还将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更多地采用国产仪器,建立首台(套)示范项目;并鼓励国内外企业共同参与投标,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华提出,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给予国产检测仪器更多关注和重视,为其提供推广和展示的机会。相比之下,进口仪器企业通常拥有较强公关和宣传能力,而国内企业则可能面临资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