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中德制造业战略对比分析

   2024-10-22 工业品商城1
核心提示:回顾《中国制造2025》,我们不难发现这篇纲领性的文件实质上乃是中国历来规划中的“工业4.0”战略的本土化实践。该战略的核心目标在于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现状,通过“三步走”的策略逐步实现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宏伟愿景。 首先,我们将致力于在未来十年内,跻身于制造强国的行列之中。至2020年,我国的工业化

  回顾《中国制造2025》,我们不难发现这篇纲领性的文件实质上乃是中国历来规划中的“工业4.0”战略的本土化实践。该战略的核心目标在于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现状,通过“三步走”的策略逐步实现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宏伟愿景。

  首先,我们将致力于在未来十年内,跻身于制造强国的行列之中。至2020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将基本完成,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稳固,同时制造业信息化的水平也将大幅度地提升。其次,至2035年,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将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容中等偏上的档次。创新能力将显著提升,重点领域的发展将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将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将形成全球创新引领力,全面实现工业化。最后,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将更为牢固,综合实力将跃升至世界制造强国的前列。制造业的各个主要领域将具备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中国制造2025》的使命在于实现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关键任务包括:(1)提升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3)强化工业基础能力;(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持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5)全面推广绿色制造,加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升级;(6)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7)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进一步优化制造业的布局;(8)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9)提高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推动重点产业的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事实上,早在《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之时,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对其进行解读时便指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实际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苗圩表示,经过细致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中德两国的新战略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或者说是利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方式,以推动新一轮制造业的发展这个大方向上,可谓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例如,德国工业4.0关注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而中国制造2025则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德两国的新战略在发展基础、产业阶段以及战略任务上都各具特色。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和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其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超越了美国和日本,在汽车、机械、电机等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相比之下,中国无论在研发投入、技术水平,还是在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方面,都与德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发展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除此之外,德国工业 4.0 作为积极筹划以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策略,其重点关注的是制造业中的高端产业及关键环节。相较之下,中国制造 2025 的制定并非专为迎战新一轮科技革命,而是对制造业全面升级转型的总体规划。

  苗圩先生明确指出,展望未来,我们应认识到中德两国制造业在诸多领域具备强大的互补优势,例如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双方均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至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时代,众多业界专家认为,工业互联网可被视为美国版的“工业4.0”。事实上,同德国所倡导的"硬"制造理念相比,凭借着软件和互联网经济的领先地位,美方更加注重在"软"服务层面推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期望借助互联网之力激发传统工业活力,确保其制造业在长期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尽管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在大方向上与《中国制造2025》不谋而合,即实现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并通过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效应,引领新一轮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与我国制造业同样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或高低之分的问题。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