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美国、欧盟以及其它高收入国家及地区无疑将会从这些发展趋势中收获诸多利益。然而,欣然享受高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益处并非仅仅局限于上述诸国。例如,中国亦在广泛投入资金来开发机器人技术领域。随着中国人口逐步步入老年阶段,同时其工人薪资亦在持续攀升。依据贸易团体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平均每万名制造业从业者仅配备约30台机器人,相较之下,韩国则高达437台,日本为323台,德国为282台,而美国则为152台。尽管如此,联合会仍预期至明年中国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总量或将超越北美洲。据市场研究机构IHS Technology预测,中国的机器人销售量预计在2019年将较上年大幅增长,达21.1万套单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各国间的制造业竞争并不仅仅取决于机器人的应用程度。实际上,税收政策、法规环境、熟练工人及供应商资源、能源成本以及是否具备长远投资意愿等诸多因素同样至关重要。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哈尔·瑟肯先生曾明确表示,若欲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投资并高效运用机器人技术乃当务之急。即便是当前依赖低廉劳动力优势的国家,未来也势必面临采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压力,否则将可能丧失更多就业岗位。
尽管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制造业向外迁移,但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却呈现出利弊共存的态势。随着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比例逐渐提高,工厂所需的人力数量自然相应减少,尤其是那些从事无需接受过多教育且重复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更易受到冲击。然而,即便在高度自动化的工厂内,仍需大量员工负责设计、工程、设备维护与修理、市场推广以及物流管理等各类工作。
此外,机器人技术在未来数年内还需继续深入发展,方能使诸如电子产品组装等工序得以大规模转移至美国与欧洲等地。
当前,协作型机器人普遍存在的一项难题在于,一旦有人接近机器,机器人便须降低运行速度乃至暂停作业,从而引发生产流程的短暂停滞。以Baxter机器人为例,这款由Rethink公司研发的双臂协作型机器人自三年前问世以来,虽备受瞩目,但实际售出数量尚未突破千台大关,且主要用于搬运物料、拾取零部件、拆解包装盒或打包等相对简单的任务。究其原因,部分源于出于安全考量,对机器人的运行速度加以限制。
Rethink公司总裁、资深机器人研发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表示,Baxter机器人具有宝贵的学习经验,为制造商及业内人士揭示了协作型机器人潜在的巨大应用价值。3月,Rethink公司又发布新款机器人Sawyer,宣称其最高运行速度可达Baxter的两倍之多。
然而,机器人技术所面临的另一道难题在于如何制造出具备近似人类精细动作技能的机器人。尽管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机器人在处理如布料、电线等柔软物品时仍显力不从心。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朱莉·沙阿(Julie Shah)指出:“人类能够轻而易举地处理柔性材料,但对于机器人而言,这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人类凭借触觉反馈机制,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境,随时做出相应调整,而机器人科学在此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正努力应对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