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融合了诸如机械工程、电子科学、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诸多顶尖科技领域之精华,是一种高度自动化设备,展现了未来智能装备的前沿发展走向。近期, 明确提出要全力支持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引导社会各界资源汇聚,推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产业迅速壮大。针对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电子产品制造、危险物品制造、国防军事、化学工业、轻工业等多个领域对于工业机器人、特殊用途机器人,以及医疗保健、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型机器人的广泛需求,我们应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工作,推动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进程,以期扩大其市场应用范围。同时,我们还需攻克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难题。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项政策的出台无疑为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发显著。我国装备制造业过去那种每年保持25%超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宣告终结,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工业机器人产业不仅能够通过智能化生产方式帮助制造商提升产品制造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等挑战,成为打破我国工业成本不断攀升、低附加值问题严重以及环境资源约束窘境的重要途径。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至2020年,我国将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出3~5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得到显著提升,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将提高至45%以上,机器人密度(即每万名员工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达到100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面临着一个颇为尴尬的现状,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则是高端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表示,工业机器人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截至目前,初步统计全国已有超过30个机器人产业园区,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仍主要聚焦于‘机器换人’的替代型第一代机器人领域。然而,从日本、美国等国的发展趋势来看,他们已经开始着手研发下一代机器人,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朝向更加注重互联互通、服务功能等方向发展。若我们不能及时调整发展策略,恐怕与国外的差距将会进一步加大。”左世全强调道。
近日,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统计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中国已经购置并成功组装了近37000台工业机器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机器人中绝大部分为外资品牌,且以六轴或更高阶的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导,它们几乎完全垄断了汽车制造业以及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据了总比例高达96%的份额。然而,相较之下,国产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则主要集中于搬运和上下料等基础领域,仍然停留在行业的低端层次。
面对来自工业机器人传统强国的激烈竞争,他们在争夺如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时,都极其注重运用核心技术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市场和技术的双重垄断。
从机器人本身的价值角度来看,其关键组件——控制器系统、伺服电机、减速机等,占据了机器人总成本的60%乃至70%,这正是我国产业所面临的短板所在,也成为了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向高端突破的瓶颈。
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和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显著差距。因此,我们需要紧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力求在若干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指示,我们将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全力突破核心技术。我们将选取汽车、船舶、电子、民爆、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作为切入点,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深入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的研究,攻克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接下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组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以及机器人产业的“十三五”规划,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致力于突破关键技术和重要环节,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