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机器人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热潮,尽管成果显赫,但绝大部分企业仍处于规模较小的分散状态。可以预见,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只有通过兼并整合以及优胜劣汰的过程,才能逐渐诞生大型的领军企业。即便在国内的工业机器人领域,我们的“巨头”相较于国际知名品牌,在规模上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主要源于我们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并且,我们必须正视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
目前,进口品牌的外资机器人大多以六轴或更高端的工业机器人为主导,几乎垄断了制造业、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更为严峻的事实是,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关键基础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导致国产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市场竞争力。我个人认为,现阶段应当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加快推进关键基础部件的产业化进程。例如,伺服电机领域,我们至今尚未拥有真正意义上且价格合理的制造商。因此,在制造机器人时,我们不得不选择进口德国或日本的电机,从而使得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大幅增加。再如减速器,尽管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在使用寿命、噪音控制以及精确度等方面尚存诸多问题。
那么,现有的机器人是否足以支撑新型制造模式的发展呢?首先,机器人具备无可匹敌的技术支持能力。无论是在网络连接性能还是技术要素方面,亦或是在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机器人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表现。其次,机器人在降低成本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然而机器人的售价却在过去十多年间下降了超过50%,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机器人已经具备了广泛应用的可行性。除此之外,机器人在提升产品质量、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所带来的附加价值,也是其显著的优势之一。这些优势共同推动了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最后,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用工难、招聘难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机器人应用的步伐。
关于人们担忧的机器人与就业之间是否存在冲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种冲突并不存在。原因在于,当前中国许多行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困境。同时,还有一部分行业,人类无法胜任其中的工作内容。因此,从长远来看,机器人逐步取代技能型劳动者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已建成超过30个机器人产业园区,且已有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
从产业政策引导的角度出发,我们不仅要关注机器人本体的研发和生产,更应引导产业资本向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商倾斜。从机器人的价值构成来看,其关键零部件(如控制器系统、伺服电机、减速机等)占据了机器人总成本的60%乃至70%,这正是我们产业的薄弱环节,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针对机器人产业,我们既需在现有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下功夫,同时也要积极投入新一代产品的研发,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机器人的应用离不开集成商的参与,同时也需要进行二次开发。然而,目前国内的集成商对国外产品较为熟悉,而对本土机器人的了解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