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升级应对工业4.0需求

   2024-10-24 工业品商城70
核心提示: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我们需要积极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控制技术、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以及自适应控制措施。作为工厂最基础的工业控制环节,PLC所承担的职责正日益加重,面临着来自企业更为严格的应用效率要求。从持续上升的销售数据不难看出,市场对于PLC的需求正逐步扩大。在步入工业4.0新时代之后,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我们需要积极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控制技术、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以及自适应控制措施。作为工厂最基础的工业控制环节,PLC所承担的职责正日益加重,面临着来自企业更为严格的应用效率要求。从持续上升的销售数据不难看出,市场对于PLC的需求正逐步扩大。在步入工业4.0新时代之后,如何改进PLC产品以应对日渐加剧的信息化要求,回应市场中日益突出的个性化需求,已然成为了每一位PLC制造商必须深思熟虑的课题。

  北京ABB电气传动系统有限公司PLC& HMI产品管理主管卢飞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指出,鉴于众多客户反馈的需求以及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未来的PLC产品必须具备更强大的通信功能。因为越来越多的设备开始集成通信接口,过去只需采集简单数字量或模拟量的设备,未来都将通过通信方式进行连接,这就需要PLC能够提供更为出色的通信能力。除了支持更大的连接数量外,还需要提升通信速度并建立更为高效的通信机制。此外,PLC还将配备更高性能的配置。过去,PLC的配置相较于电脑、手机等民用产品往往存在较大差距,然而随着自动化系统数据的大幅增长,PLC需要大幅度提升配置以应对迅速增长的系统数据,实现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已有部分PLC制造商将其内置的以太网技术应用于产品之中,将以太网作为I/O网络,并在以太网上混合使用核心控制设备,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产品的易用性及运营效率。

  卢飞向记者透露,随着工厂智能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PLC也需要更加注重与相关工业产品的兼容性。未来的用户在购买自动化产品时将会更加看重产品间的兼容性,更偏好选择同一品牌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当前许多主流厂商都在努力扩大自身产品的覆盖面,为客户提供各式各样的整体解决方案。例如,企业在PLC产品研发过程中十分重视传动产品、伺服产品、机器人产品的兼容性,通过搭建软件平台实现PLC、HMI、传动产品、运动控制产品和机器人等多种产品的组态和调试。

  当然,PLC的灵活性仍有必要得到提升。毕竟,在工业4.0时代,大规模的“私人订制”将逐渐成为常态,PLC需要具备更为灵活的产品配置。卢飞表示:“随着中国用户对PLC的理解愈发深入,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应运而生。然而,目前大多数PLC厂家仍然只能提供通用型产品,灵活性方面尚待提高。”

  在智能工厂环境下,制造业企业将工厂车间与企业网络紧密相连,充分挖掘大数据运作和分析的潜能。尽管此举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系统级别的安全隐患。作为工控层的核心组件,安全问题无疑将引领PLC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过去,大多数的自动化系统都处于封闭的局域网络环境之中,然而在未来,这些系统将更多地接入到上级管理系统乃至互联网。这种网络间的深度融合无疑增加了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尤其是在工业系统这样特别依赖于稳定运行的领域内。因此,信息安全技术成为了PLC研发过程中所必需深入思考的重大议题,这一点,卢飞向本刊记者阐述道。

   近几年来,得益于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类信息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通信网络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为此,IEC/TC65/WG10(工业过程测量、控制与自动化/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组)与国际自动化协会ISA 99联手组建了联合工作小组,共同制定了《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IEC62443)系列标准,旨在为系统集成商、产品供应商等提供安全性评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西门子公司(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工厂自动化工业信息安全技术市场推广经理王爱鹏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表示,IEC62443标准所倡导的纵深防御理念为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设计之初便充分考虑到了系统所需的安全等级、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因素。在IEC62443标准体系的指引下,工业领域需满足五大关键需求:进行工业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安全域的划分与隔离,网络接口遵循明确的安全规范;部署集成安全措施以保护基于PC的控制系统;保障ICS(工业控制系统)控制层免受安全攻击;实现对ICS通信的实时监控与控制。值得一提的是,PLC的安全性正是纵深防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PLC制造商有责任确保其所有产品在正式上市前均已通过包括工业信息安全在内的严格系统测试。在产品规划阶段应明确安全需求,并确保所有需求均得到落实;在系统测试阶段,应加大安全测试工具的使用力度;在产品最终测试阶段,应整合渗透测试及安全测试。在此过程中,制造商还需与相关的中国信息安全监管机构保持紧密沟通,及时报告安全漏洞以及补丁、升级固件或替代解决方案的研发进度等情况。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