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飞跃,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工业4.0”竞争中努力缩小与其他制造业强国有待填补的巨大差距,甚至期待在时代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得力于政府营造出的优越政策环境,然而,真正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我国千千万万个制造业企业。之所以将我国现有的制造业描述为“大而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众多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低下,创新能力不足,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工业4.0”既是提升竞争力的绝佳机遇和必要条件,同时也构成了与他们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严峻挑战和考验。事实上,由于许多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基础、管理基础以及专业人才团队过于薄弱,“工业4.0”很可能成为阻碍他们生存下去的门槛,甚至成为他们被淘汰的标准和机制。面对“工业4.0”的到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这无疑是我国众多制造业企业所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向“工业4.0”迈进,或者说实现“工业4.0”,并非仅仅意味着购置机器人设备,推动数字化、无人化工厂建设,提高信息系统水平。我们必须将其与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模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提升长期竞争优势和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此,我提出以下三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建议:
所谓价值链运动方式,是指企业从了解客户需求、制定产品规划和研发,到组织生产供应、实现产品销售、提供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全过程及其形态和循环。自工业革命以来,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运动方式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
第一阶段是大规模制造。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产品同质化、生产规模化;通过遵循“规模经济”原则来降低成本,并将竞争优势定位在“成本领先”上。在市场需求急速扩大的环境下,“大规模制造”迅速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使得大量价格实惠的产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第二阶段是规模化定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相较过去更为复杂,细分化的需求集合日益增多,且差异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的种类和品种也随之增加,“规模化定制”逐渐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基本方式。从字面意思来看,“定制”代表着个性化、差异化、扁平化(即消费者直接与供应商接触),然而,各种不同的产品总体上仍具有一定的批量规模,因此,柔性制造、以消费者订单驱动价值链的模式应运而生。这类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包括丰田汽车和戴尔电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