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之所以被外界赋予“强大然而尚待发展”的评价,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志便是其在诸多产业和产品领域所处的相对劣势地位:即位于产业链末端的加工与组装环节、产品层次较低的市场定位,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含量低下和附加值偏低的状况。基于此,有人甚至提出中国制造业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存在的大约50年至100年的差距。尽管这样的观点确实略显骇人听闻,但却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出中国制造业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的“位置移动”,实质上是制造业实现升级和成长的一种战略手段,具体表现为从产业链下游的加工、组装环节逐步向上游拓展,直至进入零部件、部件和原材料等上游领域;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环节向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环节渗透;从某一特定领域的边缘性(周边性)产品向核心产品迈进;同时,从较低层次的市场空间逐步向高端市场转移,以满足高价值客户的需求。以我国半导体芯片制造为例,由于基础薄弱且起点较低,我们只能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封装行业着手。随着经验和能力的不断积累,我们便能够逐步涉足上游的晶圆加工环节,并最终进入芯片研发环节。在芯片产品层面,我们可以从外围的应用芯片出发,逐步向平台型的核心芯片进行拓展。对于某一类芯片来说,我们还可以从低层次的目标市场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市场。
近年来,中国众多劳动密集型制造类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无疑是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年轻一代劳动者(如“90后”)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那些愿意接受低薪待遇、在恶劣环境中辛勤工作的人群将逐渐消失,再也无法找到像50后、60后、70后乃至80后那样吃苦耐劳、生活节俭的劳动者群体——他们曾是我国工业化初级阶段的英雄。相较于前辈们,“90后”劳动者群体虽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但自我意识更为强烈,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所欠缺。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制造企业不得不寻求“少人化”的生产模式,这也是许多制造企业积极引入“工业4.0”理念的根本原因。通过实施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策略,优化生产组织结构,减少人力操作环节,提升运营效率,从而维持成本优势,成为了许多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以上三点建议的核心思想在于:中国制造企业在引入和推动“工业4.0”进程时,必须始终坚持以战略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顾客价值为导向,以及以经营为导向的原则。任何背离上述目标的行为,诸如开展一些“盆景式”、“可参观”的形式主义项目,都只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错过宝贵的发展机遇。考虑到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工业4.0”的推广将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更不能期望一蹴而就,需要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稳步推进。对于许多制造企业来说,还需要首先弥补“工业2.0”、“工业3.0”阶段的短板。
中国“工业4.0”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在于缺乏智能自动化设备的供应商,特别是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及其他知识产权产品)的提供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仅有的几家机器人企业和“工业4.0”服务企业的股票价格已经被炒得过高,这正是这种稀缺性的间接反映。因此,通过对外合作的方式,培养一批能够提供“工业4.0”所需的硬件、软件及服务的平台,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