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现今格局及未来走势展望 

   2024-10-24 工业品商城74
核心提示: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飞速崛起曾让世界倍感震惊:城市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各类企业如盛夏繁花般争奇斗艳,繁荣昌盛的建设成果成功使中国彻底告别了贫困落后的历史,跃升为实力强大的“世界工厂”。因此,部分人士对此深信不疑,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已经接近尾声,即将步入发达工业国家之列;另一方面,工业品出现产能过剩

   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飞速崛起曾让世界倍感震惊:城市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各类企业如盛夏繁花般争奇斗艳,繁荣昌盛的建设成果成功使中国彻底告别了贫困落后的历史,跃升为实力强大的“世界工厂”。因此,部分人士对此深信不疑,认为中国的工业化已经接近尾声,即将步入发达工业国家之列;另一方面,工业品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似乎预示着工业时代的终结,应当实施“去工业化”策略。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尽管中国在某些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与德国、美国等领先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工业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的使命尚未完全达成,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尽管从个别优秀企业的角度看,中国制造的名声可谓是如雷贯耳;然而,从全局角度观察,我国的工业发展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割裂状态,东部沿海地区可以“齐头并进”,而中西部城市则尚处于学习阶段,如同士兵正在进行严格训练。这种发展水平的严重失衡直接导致了总体水平的相对滞后,那些高能耗、劳动力密集型、将核心竞争力定位在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加工制造企业仍占据了中国制造的半壁江山。相较于品质卓越的德国制造和创新活力四溢的美国制造,中国的产品在研发和品牌塑造两个关键环节上都未能展现出明显优势。

    此外,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众多中国企业往往采取抄袭模仿的策略,将“山寨”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倘若无法直接复制,他们宁可选择购买现成的技术,而非自主投入研发。在低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这种做法的确能够有效规避研发风险,节省时间成本,然而,若想在全球范围内树立品牌形象,赢得更为丰厚且稳定的回报,企业必须具备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经营理念及风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的积累沉淀。正是由于缺乏技术研发的能力与决心,使得许多财力雄厚、人才济济的大型中国企业始终难以跻身世界高端产品领域。须知,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技术与品牌——苹果公司(Apple)并未亲自生产手机,却始终稳坐高端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

  人才资源同样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企业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因素。类似“21世纪最珍贵的莫过于人才”“人才即为核心竞争力”之类的口号常常被人们反复提及,然而,对于何谓真正的人才,人们的认识似乎过于片面狭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普遍对工人阶层持有偏见,忽视生产一线的重要性,几乎没有培养高级技工的意识和观念。然而,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高达数以亿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到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随着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逐渐渗透至各大工厂,若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不懂操作流程,又怎能实现人机和谐共存呢?

  综上所述,中国现行制造业出现的诸多挑战令人深感忧虑:大量企业聚焦于产业分工较为底层的低端加工领域;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就业需求;创新能力匮乏以及核心技术缺失;运营模式仍停留在较为单一与平面的阶段等等。这些不足之处明确地揭示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仍存在较大落差。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已经敞开心扉面向世界,抓住了实现快速崛起的崭新契机。工业4.0这一理念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不仅为我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与我国的国家政策——“两化融合”(即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战略相契合。中德之间的合作在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互补性,例如德国的研发实力与我国的生产能力、德国的先进技术与我国的广阔市场等,共同构成了理想的合作基石。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两国的紧密合作将有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全力以赴地制定“中国制造2025”计划,其目的在于确保工业4.0能够在我国顺利实施并取得丰硕成果。这样既可以提升我国的智能制造水平,又能有效缓解当前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我国版本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无疑是未来十年内我国的重要国策。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