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媒体报道,鉴于德国工业4.0以及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到来,必将引发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巨变,对此,日本深感自身“可能趋于落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通过该白皮书所透露的信息可知,对于目前日本制造业状况的理解可从以下三点进行深入剖析:首先,尽管日本在提升工厂生产效率方面,如节省人力资源、节约能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很多企业对于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进程持有消极态度,特别是在物联网的核心领域——软件技术以及IT人才的培养上,日本人普遍担忧,一旦德国成功构建起工业4.0体系,德国的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将展现出压倒性的高效能和供应链的全面优化,从而使德国制造商相较于日本的竞争力得以显著提升。
其次,日本制造业企业间的合作尚显不足,例如,各工厂所采用的制造设备通信标准五花八门,多种标准并行存在,尚未实现统一,因此,有必要打破企业和行业的壁垒,大力推动“横向合作”。
此外,白皮书明确指出,尽管日本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的步伐将会继续,但是新技术研发基地仍然倾向于保留在日本本土。同时,白皮书还将企业的职业培训、针对年轻一代的技能传承以及理工科人才的培养等问题视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此次白皮书的发布,将有助于推动日本制造业重新焕发活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张玉来表示,在制造业日益走向智能化的今天,日本无疑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的制约,日本制造业不得不寻求外部市场的扩展。白皮书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引导其向新的发展方向转变。
然而,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所长乔标却指出,与《中国制造2025》这一指导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所区别,白皮书实际上是由日本政府发布的年度报告,旨在阐述对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以及日本制造业发展状况的理解、认识和思考,而非战略规划,因此其实际影响力较为有限。
实际上,日本的制造业并非如其所强调的那般陷入困境。GFK中国总经理周群向记者表示,日本文化中的危机意识源远流长,无法完全反映其真实状况。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亦表示,现在就断言日本制造业面临困境还为时过早。
龚晓峰向记者透露,日本的产业竞争力始终位列世界前列。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2012~2013年世界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日本凭借0.5409的工业竞争力指数排名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德国和美国,分别占据第二和第三的位置。日本制造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领域,其中半导体制造设备、机床、数码相机等产品的出口额分别占比35.2%、28.1%和20.1%。
然而,龚晓峰先生也同样指出,在当前电子信息领域,日本企业的影响力正逐渐从公众视线淡化,市值排名前十位的大型 IT 公司榜单中已难觅日本企业的踪影;即便是在全球知名的互联网领军企业阵营里,也鲜有耳熟能详的日本品牌。
先发展工业制造还是全力投入 IT 研发的艰难抉择,最终日本选择了前者。三四十年后的今天,日本已然错失了当时的 IT 发展黄金期,这对于其现今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全球正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因此日本再次面临着新的抉择。这一点在日本政 长期以来,日本的经济与文化始终紧跟美国步伐,那么在此次工业革命浪潮中,日本是否依然会选择追随美国呢?周群先生认为,答案并非如此简单。日本制造业历经多年的发展积淀与文化传承,使其难以完全照搬美国式的创新路径,反而更有可能向德国的工业模式靠拢。白皮书中强调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旨在充分挖掘日本的工业技术潜力,提升产品品质,而非将大数据、物联网视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试图在相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远未达到需要通过强化互联网元素来弥补的程度。”他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