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身处一个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深刻变革与调整阶段之中,新兴科技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的相互交融和激荡愈发频繁,各主要工业大国纷纷把视线投回至制造业。在国内外压力重重之际,中国果断地选择了发展智能制造这一新锐产业,以此作为实现工业升级转型、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最佳路径。展望未来,由工业机器人大规模替代传统廉价劳动力执行生产任务无疑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仅源于劳动力成本攀升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更是高端精密智能化制造方式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承载着人类从繁重、危险、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的历史使命。
然而,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已在市场基础、管理理念、商业模式、社会结构等各个层面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工业机器人时代的来临?这场机器取代人力的浪潮究竟何时会兴起,又何时会落下帷幕?全面智能化生产之后,将会给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带来何种深远影响?
首先,从全球视角出发,近些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工业机器人实际装机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这种趋势既受到了发达国家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教训,进而倍感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之重要性,采取了自力更生式的再工业化战略,从而确保其在制造业领域的引领地位,同时也是受益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的飞速增长。如今,全球各国对于智能制造都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各类相关政策措施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过去三年间全球制造业持续下滑,市场、就业等多重因素给各国经济带来的压力日益加剧。欧美日等传统发达国家期待借助智能制造来缓解国内经济疲软状况,巩固经济根基,抵御制造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迁移的大潮。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寄望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整体竞争力。德国提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业4.0”计划便是智能制造发展的长期愿景,而智能制造装备又可说是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
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实际装机数量创下新高,突破了20.5万台,相比上一年度仅增长了15.2%,但与2012年的装机总量相比较,却增加了整整4.6万台。由此可见,全球机器人产业在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随着电子产品及新兴产业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自动化生产需求的不断扩大,工业机器人在下游行业的应用主要聚焦在汽车、电子电气、橡胶塑料、金属以及机械加工领域,其中汽车业的应用最为广泛,占据了工业机器人总应用比例的39.0%;紧随其后的是电子电气产业,占比达到了20.3%;食品饮料和药品化妆品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各自的占比分别为3.5%和1.1%。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罗百辉先生指出,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的提出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进程的稳步推进,中国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逐渐吸引了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尤其伴随着产品性能提升的内在需求日益增强以及国内人力资源成本的逐步攀升,产业升级换代所面临的压力呈不断放大之势。在这一背景之下,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代表性工具,正在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具备强大的政策优势,得益于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大趋势,政府在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幻,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选择,制造业向高端方向发展无疑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我们有必要借助机器人技术来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从而顺利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华丽转身。
在产业政策的大力推动及市场需求的旺盛拉动下,近几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行业内领先企业的产业化能力亦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也纷纷投身于机器人产业的广阔天地之中。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2050台,同比大幅增长26.2%,而从2012年到2014年的三年间,该产业的复合增长率竟高达惊人的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