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依旧将延续其快速增长的势头。然而,这一过程中仍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亟待解决:首先,产业各环节相对分散,高效的发展推动机制尚未形成;其次,由于标准众多且不统一,使得应用水平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再者,软硬件产品的相似度较高,同一领域内的服务竞争趋于同质化;此外,传感器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尚显薄弱,构成了物联网发展的一大障碍;最后,个性化的软硬件市场容量较为有限,对产品推广以及企业成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最后,信息安全问题会妨碍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展开。
预计,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设备数量将显著攀升。根据Gartner调查数据显示,至2015年底,全球联网设备总量将达到惊人的49亿台,较之2014年同比增长了30%;另据ICInsights预测,MEMS传感器市场亦将进一步增长16%。我国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15年,我国物联网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人民币,同时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伴随着市场应用的逐步推广,我国产业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在技术创新层面,我国在物联网自主技术标准和共性基础能力方面将实现更大突破,在物联网通用架构、数据与语义、标识和安全等基础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并在国产传感器产业化生产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传感器与控制器的深度融合、产品制造与内容服务的有机结合,将促使融合创新步伐不断提速。
二是在产品应用方面,智能产品种类将日益丰富多样,设备间的交互连接智能化程度将日益提高,有望将现有星型结构拓展为网络结构,从而将物联网推向新的高峰。企业与市场的良好互动将决定车联网、智能家居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大规模上市。
三是在企业发展方面,大型企业的物联网平台已经基本搭建完成,小型企业纷纷融入大型企业的生态系统,借助大平台优势实现自身发展。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将有更多的企业和团队通过众筹模式参与到产品的研发生产之中,众筹模式有效缩短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距离,众筹平台将推出更多引领潮流的物联网新品。
四是在政策扶持方面,政策导向将更倾向于行业应用,物联网的推进内容将逐渐向特定领域深入,各类行动计划将成为政策制定的重心。在细分行业政策中,以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形式落实物联网应用,将成为物联网政策出台的主要方式。同时,政策内容中加大力度弥补软硬件自主知识产权短板的趋势也将愈发明显。
对于我国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提出了以下五项建议:首先,我们应当积极构建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发展的综合生态体系,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服务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深入融合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的参与,以此来贴近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其次,应当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以此来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在实际中得到有效运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汇聚资金、人才以及各种社会资源,进而更好地发挥出这些要素对整个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再次,要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健全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力争在产业技术难点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以便有效避免行业内出现同质化竞争现象;接下来,应该选择重点领域作为切入点,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市场需求广泛、领域带动效应明显的惯性传感器、环境传感器等产品之上,并且采取灵活策略进行重点投资,比如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以此方式迅速挺进高端传感器市场;最后,推广成熟的应用模式,创立商业模式创新体系,创造良好的商业模式交流氛围,从而拓展物联网增值服务领域,培育新兴的商业模式。另外,还要尽快建立并实施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加强信息防护技术的研发,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风险等级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