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被誉为引领下一次科技革新的关键钥匙,它无疑也为包括传统重工业之中的船舶制造领域在内的各种行业,尤其是造船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无尽的机遇。船舶产品由于具有高度的非标准性和个性化特征,即使在尝试引入机器人辅助生产的过程中,船企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重重难题。然而,随着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研发,机器人在船舶制造领域的运用以及对产业推动的作用已经成为了现实。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纷纷在造船领域引入机器人,这不仅有力推动了各自国内的船舶工业繁荣发展,也为船舶建造引入了前所未有的先进理念。
长久以来,韩国政府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始终给予极高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推动船用机器人产业的壮大,韩国政府在其南部港口城市釜山设立了海洋机器人技术中心,致力于推动机器人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商业化进程,从而为造船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早在2003年,韩国政府便将机器人产业视为下一个时代的经济增长动力。到了2008年,韩国国会又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机器人发展的法律法规,从而极大地推动了韩国机器人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如今,韩国境内已有超过30家机器人研究机构,而韩国政府亦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机器人研发项目。
相较于国外同行,我国船用机器人的发展同样毫不逊色。自198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焊接机器人以来,我国船舶焊接机器人、船板下料机器人、肋骨冷压机器人、船体对接机器人、喷涂工业机器人等相继问世,并在各大船厂得到了实际应用。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上述显著成就,但是在机器人应用及推广普及方面,我国船企与国际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据相关业内专家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首先,在市场需求旺盛时期,船企往往需要全力以赴确保按时交付订单,因此无暇顾及技术升级改造,更遑论引进机器人设备;其次,在当前市场环境低迷之时,部分船厂出于成本考量,不愿或无力增加新设备;最后,采用机器人进行生产所需投入较大,并且未来还须承担高昂的折旧及维护保养费用,这种令企业不堪重负的成本压力也是难以回避的话题。
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市场形势,我国船舶工业转型调整、迈向高端化发展的进程势在必行。同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然成为制造业未来技术革新的主旋律,随着船舶建造向智能设计、智能产品、精细化管理及信息集成等方向深入推进,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之以往逐步攀升,船企过去赖以为傲的人力资源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殆尽。
据众多业内专家展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造船业广泛采纳机器人技术将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国内部分船企已在钢板切割、焊接等涉及成品制作的环节成功引入机器人,效益显著。未来,机器人技术必将更多地渗透至造船中的焊接、装配、喷涂乃至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我国造船业也将加速迈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崭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