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现状与挑战

   2024-10-28 工业品商城65
核心提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需求不断增加,我国机器人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机器人产业园和机器人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近期,在2015年度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明确指出,在过去的十三年里,我国机器人销售量实现了“两倍以上的增长”,现已超越日本,跃居全球首位。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机器人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社会需求不断增加,我国机器人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机器人产业园和机器人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近期,在2015年度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明确指出,在过去的十三年里,我国机器人销售量实现了“两倍以上的增长”,现已超越日本,跃居全球首位。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机器人市场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对于我国相关产业的前景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尚显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较低(低于5%);关键零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差约五到十年。

  针对这一情况,王天然院士表示无需过于悲观。他强调,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技术,一些领军企业已经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他以减速器为例,指出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众多民营企业投入资金自行研制减速器,尽管其产品与日本和德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该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诞生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优质减速器,并且相关产业链也有望得到壮大。

  然而,王天然院士也坦言,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关键零部件仍需依赖进口。

  就现阶段市场应用而言,机器人主要集中在高投入、大规模生产的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开展广泛运用。然而,在再制造行业,包括车辆、飞机、冰箱及其他消费品的装配与拆卸等领域,以及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依然保持着百分之百的人工操作模式。

  此外,当前机器人产业还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现行的工业机器人在与人类进行高效沟通上仍存困难,缺乏切实有效的安全保护机制,难以理解抽象指令等。服务机器人亦存在诸多问题,如机器人难以准确识别人体动作意图,柔韧性、运动协调性以及人体舒适度不佳,缺乏高效、高密度的能源供应以及动力装置等。

  面对这些挑战,由不断发展的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推动的“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引擎,进而改变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在此过程中,我国无疑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王天然院士指出,新一代机器人并非仅仅是替代人力,更应具备适应环境变化、灵活应变以及与人协同工作的能力。他展望道,未来工业机器人将逐渐淡化神秘色彩,成为生产体系中的一环,实现“即插即用”。它们将变得更为灵活,能够快速调整作业方式,编写程序,灵活移动,并能迅速组建新的工作单元,同时价格也将更为亲民。

  王天然院士强调,为了实现人机共融,我们还需攻克许多新的技术难关,如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进行行为和结构优化,使其具备如同人类般的学习和感知能力。他呼吁,面向未来,人机共融——任务融合、行为融合、智能融合——的新一代机器人应当成为我国产业界高度关注的研究方向。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