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依据复杂的应用环境因素,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严谨地把机器人划分为两大类别:即制造环境下的工业机 器人以及非制造环境下的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顾名思义,是在工业生产环节中广泛应用的机器人的统称,它已然成为了现代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工厂自动化设备;而服务机器人则是专门为人类提供各种非生产性服务的机器人,其技术主要运用于非结构化环境,结构相对复杂,能够通过自身配备的传感器及通信功能,获取外部环境的相关信息,进而做出决策,顺利完成各项作业任务。
工业机器人主要是指那些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者多自由度机器人,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搬运、焊接、装配、加工、涂装、清洁生产等多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售业绩再创新高,达到了惊人的22.5万台,同比增长幅度高达27%。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源自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和韩国这两个国家。
近些年来,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并且已经跻身于全球机器人市场的重要位置。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6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2%,再次荣登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宝座。用户群体已经由外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逐渐扩展到内资企业甚至是中小企业。在国内沿海工业发达地区,许多企业的产品都用于出口,对于产品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用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在珠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的年均增长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0%,尤其是在装配、点胶、搬运、焊接等领域,已经掀起了一股机器人使用的热潮。
尽管自2013年起,中国就已经稳坐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的交椅,然而制造业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依然偏低,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每万名产业工人拥有30台机器人,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与工业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韩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拥有437台机器人)、日本(每万名产业工人拥有323台机器人)和德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拥有282台机器人)相比较,差距更为明显。因此,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等待挖掘。
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大国之一,在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方面却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除了汽车行业之外,大部分规模庞大且涉及广泛的一般制造业对于机器人的应用仍然大多属于自发、分散或者零星的状态。然而随着我国工厂自动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可以预见工业机器人在诸如电子、金属制品、橡胶塑料、食品、建材、民爆、航空、医药设备等其他工业行业中也必将得到迅速的推广普及。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程度无疑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准。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应该紧密围绕加快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需求,协同机器人供需双方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加强我国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创新研发力度,推动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的发展步伐,降低使用成本,提升集成应用水平,从而进一步拓宽市场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展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应用试点工作,抓实一批成效显著、带动效应强烈、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地推动运用工业机器人更新升级传统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