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器人涵盖了专用服务机器人及家用服务机器人这两大类别,其运用的领域极为广泛,主要包含设备维修保养、维修替换、运输配送、清洗打扫、安全保卫、救援救护、看护照料以及医疗保健、老年养护、康复治疗、助残扶弱等诸多方面的任务。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化装备以及战略性的高科技产品,服务机器人在未来所拥有的市场潜力远超过工业机器人。
在过去的五年内,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和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的销售量分别达到了2.1万台和400万台,市场价值分别为35.7亿美元和1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了4%和28%。预计在未来数年里,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仍将持续快速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相学习与共享知识的云机器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小型家庭用辅助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预计在2020年前将形成至少累计416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尽管残障辅助机器人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但据预测,未来20年将会出现高速的发展。
当前,在国际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美国、日本、中国、德国以及韩国五个国家发挥着主导作用。相较于工业机器人,我国服务机器人的发展稍显滞后,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研发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然而,相较于工业机器人,我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并不算太大。服务机器人通常需要结合特定的市场需求来进行开发,因此本土企业更易于结合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行开发,从而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并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此外,外国的服务机器人行业同样属于新兴产业,大多数服务机器人公司成立的时间尚短,因此我国的服务机器人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专业服务机器人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尤其是在医疗机器人、危险特殊环境巡检探查机器人等领域。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医疗、护理和康复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个人/家用机器人在未来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机器人融合了现代制造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以及信息控制技术,是智能制造领域的代表性产品,其研发、制造、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受到了世界各国制造强国的高度关注。
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当时科技部将工业机器人纳入了科技攻关计划,原机械工业部牵头组织了点焊、弧焊、喷漆、搬运等多种型号的工业机器人攻关项目,其他各部门也纷纷立项予以支持,由此引发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首次热潮。然而,此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原因,机器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经历了长时间的停滞。自2010年起,我国机器人的装机容量逐年攀升,开始全面推进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