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利和收购的战略

   2024-11-01 工业品商城92
核心提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追溯至1972年,迄今为止,其成长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2年至1985年间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为1985年至2000年间的技术研发阶段;第三阶段则是从2000年至今的产业化发展阶段。 如今,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部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诸如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追溯至1972年,迄今为止,其成长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2年至1985年间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为1985年至2000年间的技术研发阶段;第三阶段则是从2000年至今的产业化发展阶段。

  如今,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部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诸如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多种类型的工业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经在国内部分企业的生产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一大批致力于机器人技术研究的优秀人才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此外,部分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及企业已经熟练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其中部分技术甚至已经达到了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根据我国专利申请数据显示,来自瑞士的ABB、日本的FANUC(发那科)、日本的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等国际知名企业早已在我国申请了大量专利,而中国申请人多集中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反观我国具备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却在工业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方面表现得相对不足。

  在民用领域,位于国际市场领导地位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安川、FANUC、KUKA、ABB公司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利布局,且随着时间推移,专利申请数量呈现逐年递增之势。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崛起”吸引了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巨头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此,瑞士的ABB、日本的FANUC(发那科)、日本的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等企业均将其中国总部设于上海。截至当前,这四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总占有率已超过八成,其中前三家在全球的机器人销售总量更是突破了20万台。

  通过对四大民用公司专利申请趋势的分析发现,每次技术产业化的时间节点往往伴随着专利申请量的高峰,特别是以日本企业尤为明显。专利作为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保障,其申请时间和地域选择与产业化发展方向息息相关。例如,日本FANUC公司早在2003年以前并未在我国申请任何与机器人相关的专利,主要目的在于防范相关技术泄露。然而,自2003年起,该公司开始在中国广州、深圳等地设立近十家分公司,并且立即启动了在华区域内的专利申请工作,专利申请量迅速攀升,从而既能够有效保护自身产品权益,又能有效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壮大。

  近年来,收购兼并国内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强大研发团队以及领先市场地位的相关企业逐渐成为国内企业迅速扩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加速完成国际化经营布局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军工企业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便捷路径。一方面,通过直接获取大量专利,企业可以增强自身技术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具有研发实力的团队,企业亦可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例如,ABB公司自1987年起的短短三年内便成功收购了全球60余家公司,尽管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并未因此得到显著提升,但自1998年6月收购Alfa Laval自动化公司,1998年10月收购Elsag Bailey公司之后,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量迅速呈现大幅上涨态势,由此开启了企业技术优势的新篇章。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